臨床檢驗結果不僅對於疾病的診斷是必要的,而且對於判斷病情的進展、衡量治療效果和對預後的估計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臨床檢驗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斷地改進和提高。一方麵,臨床醫師應及時掌握各種臨床檢驗方法的原理及意義,根據診斷和治療的目的,選擇適當的檢驗項目和分析方法,並能正確評價和判斷檢驗結果,再結合病史、臨床症狀和有關資料進行綜合考慮,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另一方麵,臨床檢驗人員也應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及可能出現的某些生化指標的改變,利用穩定可靠的分析方法,為臨床醫師提供準確的檢驗數據。
一、無效結果
下列因素可能導致不正確的檢驗結果:
樣品處理錯誤,在取樣或實驗室分析過程中將病人的樣品混淆;在報告病人化驗結果時填錯報告單。
不正確的病人準備:體位/活動;緊張;藥物;生物節律;飲食/酒。
樣品分析過程中的錯誤:樣品保存不當;取樣影響(如禮血);樣品汙染;幹擾(如脂血症)。
1.樣品處理錯誤
一般臨床檢驗室都有專人在把檢驗結果報告給醫生之前,對所有的檢驗結果進行嚴格的審核,以便在化驗報告發出之前找出可能出現的錯誤。特別是當病人先前有同樣的化驗記錄時,則新的化驗結果很容易與先前的化驗結果進行比較,以發現錯誤。但如果病人的第一次化驗就出現錯誤,就很難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醫生能把病人相應的臨床症狀或治療情況隨同需要化驗的項目一起提供給檢驗人員,則發現這種錯誤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例如:一個61歲老人(病人A)和一個48歲男子(病人B),兩個病人的入院送檢樣品化驗結果如下:
這兩個病人的化驗結果沒有先前的數據可比較,但如果檢驗人員知道這兩個病人的臨床資料(病人A是因胸痛而入院,病人B是進行腎透析治療的腎功能衰竭患者),就會認識到,患腎功能衰竭的病人B的化驗結果是不正常的。後經簡單地調查發現,在進行電解質、尿素和肌酐分析時,把病人A、B的樣品搞錯了。酶分析的結果對病人A是有效的。
上例表明,如果醫生使用了這種無效的檢驗結果,就有可能給病人帶來潛在的威脅,但如果醫師將要求檢臉的項目連同臨床資料一起送交檢驗室,就可以把這種錯誤降到最低程度。
2.不正確的病人準備
一個23歲婦女,妊娠32周,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以診斷是否為妊娠糖尿病。
該病人在實驗前被禁食16小時,引起脂肪代謝增加,導致酮尿,因此在這種準備條件下所要求的尿酮試驗就沒診斷價值。有些試驗,如脂類研究,就要求隔夜禁食,所以在選擇不熟悉的試驗之前,花點時間了解一下對病人準備的要求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