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同年齡的患兒,常需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法。兒童的骨骼發育活躍,在此期內主要是通過肌肉、肌腱、筋膜等組織的手術來嬌正畸形,調整肌力的不平衡,以達到防止發生畸形的目的,一般不應做骨性手術。對年齡較大,骨骼發育已經遲緩,覆蓋關節的軟骨麵已不太厚而容易鏟除的兒童,可考慮關節融合術。14歲以後是進行關節融合術的適當年齡。肌腱移位術是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期進行的手術,能起到調整肌力、矯正畸形、改進功能的效果。
8.小兒麻痹症後遺症常見的畸形如何矯正?
(1)髖屈曲外展:主要病變為骼陘束攣縮,可同時伴膝外翻與屈曲。治療方法以骸脛束切斷為主。輕度畸形可將髂脛束在股骨外髁上2.5厘米處及體脊與大轉子之間切斷,必要時應將其他攣縮的軟組織如縫匠肌和股直肌自肌起處切斷並往下剝離。如畸形嚴重,則需從髂骨內外板將所附著的肌肉往下剝離,甚至切開髖關節的前關節囊,但不切開滑膜,畸形矯正後,鑿去高出的髂前上棘再縫合,術後髖人字石膏固定或髖過伸位牽引,以後再做代臀大肌手術。
(2)膝關節屈曲攣縮:先用牽引或楔形石膏矯正,必要時做後關節囊鬆解或股骨親上截骨術。
(3)膝反屈畸形:輕度時可保持膝關節在直立位時穩定,不需治療,畸形嚴重者多主張穿用支架,不作手術。
(4)馬蹄足:根據畸形情況作跟腱延長或三關節固定術。
(5)內翻或外翻畸形,根據畸形程度選用肌腱移植或三關節固定術。
(6)高弓足畸形,根據畸形程度選用蹠筋膜切斷、跗伺關節楔形截骨術。
9.肌肉癱瘓行肌腱移位術時應注意什麼?
(1)一切固定性畸形必須事先充分矯正,尤其是關節來縮畸形的患者,在行肌腱移位術前,關節的被動活動必須毫無阻力地達到正常。
(2)用來進行移位肌肉的肌力必須在4級以上。
(3)作為移位用的肌肉,移位後必須有其他輔助肌肉能代替它原來的作用,否則就不能考慮利用這條肌肉。
(4)移位肌最好是癱瘓肌的協同肌肉,而不宜用其拮抗肌。
(5)移位肌與被代替肌最好有大體相仿的肌力,懸殊太大,達不到應起的作用。
(6)移位的肌腱必須維持直線牽拉,並防止扭曲,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7)為了防止移位肌腱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可在皮下脂肪層中造一險道,使其通過這條隧道到達新的止點,避免通過粗糙的骨麵或多瘢痕處。
(8)移位肌腿必須保持正常的張力與活動範圍,過鬆過緊都影響關節的活動幅度。
(9)移位肌踺最好能直接固定到骨組織中,以保證肌肉收縮時的直接牽拉作用。有時也可把移位的肌腱縫到原來癱瘓肌腱的止點。
(10)術後必須有牢固的外固定來保證縫合處不被拉開,外固定時間為3~6周。
10.三關節融合指哪三個關節?其適應症是什麼?
三個關節是距舟、距跟和跟骰關節。適應症:凡年滿14歲,足踝部畸形、行走不穩者。在手術過程中,利用楔形截骨的原理,可以矯正足部多種繼發性骨骼畸形,例如馬蹄足、高弓足、內翻足、外翻足等,也適應於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的晚期矯形以及治療平足症引起的疼痛等。
11.作三關節融合術時應注意什麼?
(1)術前應先矯正足部以外的其他畸形。
(2)如果肌肉廣泛癱瘓,腓腸肌、比目魚肌亦癱瘓,則不應行三關節融合而應行包括踝關節在內的四關節融合術。
(3)對動力性不穩定者,可結合足部肌腱移位手術進行,目的是保持肌力平衡。
(4)根據畸形設計手術,決定截骨方式。
(5)糾正跟骨內外翻,矯正後足的蹠麵能平放在地麵上,不能有內外翻。
(6)跟腱癱瘓造成仰趾足和高弓足時,應切除整塊,使足後移。
(7)距骨切除過於廣泛,可出現距骨無菌性壞死。
(8)足的外緣和腔骨之間形成的角為90~100度,不能小於90度。
12.如何評價三關節融合術的效果?
(1)畸形基本矯正。
(2)行走時關節穩定。
(3)站立時重心均勻分布於足部。
(4)踝關節保持在90~100度,重心前移。
(5)活動時無疼痛。
(6)X線攝片三關節融合良好,不需要為防止複發而佩帶支架。
13.三關節融合術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三關節融合術後畸形複發或尚殘留畸形或術後出現疼痛者,則為融合失敗,其主要原因有:
(1)同側肢體其他畸形術前未得到矯正。
(2)患者年齡過小。
(3)肌力平衡未處理好。
(4)手術不當。
(5)石膏鬆動或塑形欠佳,或拆除過早等。
14.大腦性癱瘓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大腦性癱瘓又稱痙攣性癱瘓,可為單癱、偏癱、截癱;四肢癱。腦癱患者的智力發育有的屬於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而多數患者的智力有不同程度的障礙。
在上肢/肩關節內收,肘、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前,撖內收被其餘四指握於手內。
在下肢: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膝關節微屈,足蹠屈內翻。截癱患兒在腋部托起時,兩下肢內收,相互交叉呈剪刀狀。
長時間的痙攣,受累肢體可逐步產生畸形,常見的有馬蹄足,膝關節屈曲攣縮、髓內收等。
15.大腦性癱瘓和小兒麻齋症如何鑒別?
(1)大腦癱患者的皮層感覺,如形體覺、位置覺和兩點分辨覺等均受影響。而小兒麻痹症患者皮層感覺正常。
(2)大腦癱為痙攣性癱瘓,而小兒麻痹症為軟痛。
(3)大腦擁患者受累肢體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對抗肌群也發生收縮,而小兒麻痹症則無此現象。
16.大腦性癱瘓者的手術指征是什麼?
(1)經長期訓練仍無法控製痙攣和畸形。
(2)患者本人有改進功能的強烈願望,並能在術後積極配合各項肌肉的訓練。
(3)年齡必須在5~7歲以上。
(4)智力低下治療難以合作者,或伴遺尿並有嚴重不雜意運動者為手術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