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軟組織嵌入:不僅影響骨折的複位,並且阻礙兩骨折端的對合及接觸,骨折難以愈合甚至不愈合。
(3)感染。
3.治療方法的影響
反複多次的手法複位,可損傷局部軟組織和骨外膜,不利於骨折愈合。
切開複位時,軟組織和骨膜剝離過多影響骨折段血供。可能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開放性骨折清創時,過多地摘除碎骨片,造成骨質缺損,影響骨折愈合。
骨折行持續骨牽引治療時,牽引力過大,可造成骨折段分離,並可因血管痙攣而致局部血液供應不足,導致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
骨折固定不牢固,骨折處仍受到剪力和旋轉力的影響,幹擾骨痂生長,不利於骨折愈合。
過早和不恰當的功能鍛煉,可能妨礙骨折部位的固定,影響骨折愈合。
第2章上肢骨折
第一節鎖骨骨折
鎖骨骨折後出現局部腫脹,患肩下沉,病人常用健手托住肘部,頭向患側偏斜,以減輕疼痛。肩關節活動使疼痛加重。檢查有畸形或可捫及骨折端,局限性壓痛和骨摩擦感。胸部正位X線片輔助診斷,尤其是無移位或兒童的青枝骨折,單靠臨床表現難以作出診斷。
應仔細檢查上肢的神經功能及血運情況,以便對鎖骨骨折合並神經、血管損傷作出正確的診斷。
治療
1.兒童的青枝骨折和成人的無移位骨折可不做特殊治療。用三角巾懸吊患肢3~6周即可開始活動。
2.有移位的骨折采用手法複位,橫行“B”字繃帶固定。術後嚴密觀察,如出現肢體腫脹、麻木,應立即放鬆固定。術後1周左右骨折區腫脹消失,出現繃帶鬆弛,應經常檢查固定是否可靠,及時調整固定的鬆緊度,防止再移位。
3.切開複位內固定的手術適應證:
病人無法忍受“8”字繃帶固定的痛苦。
複位後再移位,影響外觀。
合並神經血管損傷。
開放性骨折。
陳舊骨折不愈合。
鎖骨外端骨折,合並喙鎖韌帶斷裂。
第二節肱骨外科頸骨折
(大綱要求)
(1)解剖概要(2)分型與治療
解剖
肱骨外科頸是肱骨大結節、小結節移行為肱骨幹的交界部位,是鬆質骨和密質骨的交界處,受到外力容易發生骨折,有臂叢神經、腋血管在內側經過,骨折後易合並神經血管損傷。
分類及治療
多見於中老年人,主要為創傷所致。
1.無移位骨折肩部疼痛、腫脹、淤斑、肩關節活動障礙,肱骨近段明顯壓痛。不需進行手法複位,用三角巾懸吊上肢3~4周即可開始進行功能鍛煉。
2.外展型骨折患肢處於外展位。X片上常見骨折近端呈內收位,肱骨大結節與肩峰的間隙增寬,肱骨頭旋轉;骨折遠端呈外展位成角畸形。治療主要采用手法複位、外固定方法治療,外固定主要是超肩小夾板和口形石膏固定。
3.內收型骨折上肢活動障礙,上臂呈內收位畸形,X線片可見產生向前、外方的成角畸形或側方移位。治療主要采用手法複位、外固定方法治療,方法同外展型。
4.粉碎型骨折程度較內收型和外展型更重,肢體不能活動,同時可以合並大、小結節骨折,肱骨頭粉碎性骨折,肱骨頭脫位等情況。
粉碎型骨折治療:①手法複位較難,一般采取切開複位。術中注意修複肩袖,術後4~6周開始肩關節活動。②對青壯年的嚴重粉碎骨折,估計切開複位難以內固定時,可做尺骨鷹嘴外展位牽引,附以手法複位,小夾板固定。6~8周後去牽弓丨,繼續用小夾板固定,並開始肩關節活動;③對於嚴重粉碎型骨折,若病人年齡過大,全身情況很差,可用三角巾懸吊,任其自然愈合。
第三節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多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多為間接暴力所致,患者多有摔倒手著地的外傷史,肘部出現疼痛、腫脹、皮下淤斑,肘部向後突出並處於半屈曲位。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遠折端向後上移位,骨折線從前下方斜向後上方。但肘後三角關係正常。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較常見,以兒童為多。治療:(1)手法複位外固定:受傷時間短,局部腫脹輕,沒有血循環障礙者。(2)切開複位內固定:手法複位失敗;傷口較小的開放性骨折,汙染不重;合並血管神經損傷。
肱骨髁上骨折複位時,橈側或尺側移位未得到糾正,或骨折線經過骺板造成了骨骺損傷,骨折愈合後,可出現肘內、外翻崎形。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受傷後,肘部出現疼痛、腫脹、皮下淤斑,肘後凸起。少有合並神經血管損傷。X線可見近端向後下移位,遠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線呈前上斜向後下的斜形骨折,同時可以伴有側方的移位。治療:基本同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第四節橈骨下端骨折
伸直型骨折
(一)臨床表現及治療
外傷史多為腕關節處於背伸位、前臂旋前、手掌著地時受傷。
傷後手腕局部疼痛,腫脹。
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受限。
畸形側麵看呈“銀叉”畸形,正麵看呈“槍刺樣”畸形。
X線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側、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可同時伴有橈尺遠側關節脫位。
(二)治療以手法複位外固定治療為主,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屈曲型骨折
(一)臨床表現和診斷
1.外傷史跌倒時,腕關節屈曲,手背著地受傷引起,也可由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擊發生。
2.受傷後,腕背側皮下淤斑,局部腫脹。
3.腕部下垂,活動受限,局部壓痛明顯。
4.X線片示骨折近端向背側移位,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與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
(二)治療
主要采用手法複位,夾板和石膏固定。
橈骨遠端關節麵骨折伴腕關節脫位。
橈骨遠端骨折的一種特殊類型。
(1)在跌倒時腕關節處於背伸位、前臂旋前、手掌著地,引起橈骨遠端關節麵背側發生骨折,腕關節麵隨之向背側移位。臨床表現與骨折相似。
(2)在跌倒時腕關節屈曲、手背著地,引起橈骨遠端關節麵掌側發生骨折,腕關節隨之向掌側移位。
X線片可明確診斷,治療以手法複位外固定為主。
第3章下肢骨折
第一節股骨頸骨折
解剖
成人股骨頭的血運來源:①股骨頭圓韌帶內的小凹動脈,提供股骨頭凹部的血液循環;②股骨幹滋養動脈升支,沿股骨頸進入股骨頭;③旋股內、外側動脈的分支,是股骨頭、頸的重要營養動脈。旋股內側動脈發自股深動脈,是股骨頭最主要的供血來源。旋股內側動脈損傷是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的主要原因。
分類
1.按股骨頸骨折線部位分類
股骨頭下骨折:易發生股骨頭壞死。
經股骨頸骨折:關節囊與髂股韌帶包裹髖關節的前、上方。一般頭下、經頸和基底的股骨頸骨折屬囊內骨折,而轉子骨折則屬囊外骨折。
股骨頸基底骨折:容易愈合。
2.按X線表現分類
內收骨折:不穩定性骨折。角指遠端骨折線與兩髂脊連線所成的角度。
外展骨折:是指角小於30°的骨折,屬於穩定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