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術後處理

術後病情觀察

手術病人回病房後,中小型手術情況平穩者,術日可每4小時測脈搏、呼吸和血壓一次;大手術每30分鍾監測一次生命體征,直至病情穩定。要特別注意呼吸道梗阻、窒息、傷口出血和休克早期表現。

臥位和術後活動

1.臥位

全麻未清醒,平臥、頭偏向一側。

蛛網膜下隙麻醉後,平臥或頭低位12小時。

硬膜外麻醉及局麻病人,可根據需要安置臥位。①頭顱手術後,如無昏迷,可取15~30°頭高腳低斜坡位,防止腦水月中;②頸胸手術後多采取高坡臥位,膈肌下移使呼吸通暢;③腹部手術後多取低半坐位,降低刀口處張力;④脊柱或臀部手術後,可采取俯臥或仰臥位。⑤休克病人,頭和軀幹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2.活動和起床

(1)原則上應早期活動(休克、心力衰竭、嚴重感染、出血、極度衰弱者和特殊固定、製動要求的病人除外)。

(2)早期活動的優點:增加肺活量、減少肺部並發症;改善全身血循環、促進切口愈合;減少因下肢靜脈淤血而發生血栓形成;有利於腸道和膀胱功能的恢複、減少腹脹及尿瀦留的發生;有利於調整病人的心理狀態。

一般在手術後即可開始活動,鼓勵病人做深呼吸運動、手指、手腕及足趾、踝關節伸屈活動、下肢肌肉的活動等,手術後第2~3天開始可試行離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範圍及時間。

飲食和輸液

1.非腹部手術小手術術後即可進食;大手術需待2~4天方可進食。局麻手術者,隨病人要求給予飲食;蛛網膜下隙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者,術後3~6小時可以進食;全身麻醉者,待麻醉清醒、惡心反應消失後即可進食。

2.腹部手術尤其胃腸道手術,術後24~48小時禁食;第3~4天腸道功能恢複、肛門排氣後,開始進少量流質飲食並逐漸增加;第5~6天開始進半流飲食;一般在第7~9天可以恢複普通飲食。

禁食(水)期間,應經靜脈輸液。開始進食初期,按外科營養的要求經靜脈給以適當補充。

術後不適的處理

1.疼痛麻醉消失後,切口疼痛24小時內最劇烈。口服止痛片或可待因片,大手術常需杜冷丁等。

2.發熱術後最常見的症狀。

非感染性發熱:術後24小時內發熱,常為代謝性或內分泌異常、低血壓、肺不張和輸血反應。

感染:術後3~6日的發熱,要警惕感染的可能,靜脈炎、尿路感染、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是常見的原因。

並發症:如果發熱持續不退或體溫恢複正常後又升高者,則要注意更嚴重的並發症的發生,如腹腔內手術後的殘餘膿腫等。

對發熱的處理,要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做針對性處理。

3.惡心、嘔吐常為麻醉反應所致,麻醉作用消失後即可停止。其他原因可有顱內壓增高、糖尿病酸中毒、低鉀、低鈉及尿毒症等。腹部手術後反複嘔吐,有可能是急性胃擴張或腸梗阻。如一時原因不明,可以給阿托品、奮乃靜或氯丙嗪等治療。

4.腹脹注意與腸梗阻聯係。胃腸道功能受抑製、腸腔內積氣過多所致。胃腸道功能恢複後可自行緩解。術後數日仍有腹脹不排氣、無腸鳴音或減弱,可能是腸麻痹所致;如腹脹伴有陣發性絞痛、腸鳴音亢進甚或聞及氣過水聲,多是腸粘連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機械性腸梗阻。多為手術刺激、低鉀或機械性腸梗阻所致。處理:持續性胃腸減壓、肛管排氣、高滲鹽水灌腸等。有時需手術治療。如為非胃腸道手術者,可以給新斯的明肌內注射。

5.呃逆多是暫時性的,有時可為頑固性的,因神經中樞或膈肌受刺激引起。處理:術後早期發生者,可壓迫眶上緣、短時間吸人二氧化碳、抽吸胃內積氣及積液、給以安眠鎮靜藥物或解痙藥。如為上腹部手術後出現頑固性呃逆,應警惕膈下感染的可能。

6.尿瀦留較多見。麻醉後排尿反射受抑製、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後尿道括約肌反射性痙攣以及病人不習慣床上排尿所致。處理:安定病人情緒,協助病人坐於床沿或立起排尿;下腹部熱敷、用止痛藥解除切口疼痛等,使病人自行排尿。必要時可行導尿術,如導出的尿液量500ml以上,應留導尿管1~2天,有利於膀胱功能的恢複。

第三節術後並發症

(一)手術後出血

1.原因止血不完善、痙攣的小動脈斷端舒張和滲血未完全控製。

2.臨床表現

術後早期出現失血性休克征象,每小時尿量少於25ml,特別是在輸給足夠血液後,休克不好轉或加重,或好轉後又惡化者。

胸腔手術後,每小時引流出血液超過100ml,持續數小時。

腹部手術後,腹腔內出血局部體征不一定十分明顯,特別是沒有放置腹腔引流者,隻有嚴密觀察或必要時進行腹腔穿刺(不凝血),才能明確診斷。

3.預防和處理術中嚴密止血,手術探查止血。

(二)切口感染

1.臨床表現切口術後3~4天,切口疼痛加重,體溫升高、脈搏頻速、白細胞計數增高,即提示切口可能感染。檢查可見切口局部有紅、腫、熱和痛。

2.處理有效抗生素應用和理療如有膿腫則需切開引流。

(三)切口裂開

多見於腹部手術

1.原因①營養不良,愈合差;②縫合技術缺點:線細、結鬆、腹膜撕裂;③腹腔內壓力驟然增高,如腹脹、咳嗽。裂開多發生在術後1周左右。裂開分完全和部分裂開兩種。

2.預防①減張縫合;②積極處理腹脹;③幫助病人咳嗽;④加壓包紮,如應用腹帶。

3.處理無菌條件下重新縫合,多采取減張縫合。

(四)肺不張

(1)多見於老年人、長期吸煙及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者,常發生在胸腹部大手術後,臥床時間比較長。

(2)術後長期發熱、和增快,胸部叩診部分呈濁音或實音,聽診時有局限性濕囉音、呼吸音減弱、消失或為管狀呼吸音。繼發感染時,體溫升高明顯,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加。血氣分析二氧化碳下降和升高(通氣血流比例失調)。

(3)X線檢查可出現典型肺不張。

(4)處理:①鼓勵病人深呼吸,咳嗽,解除支氣管阻塞;②翻身拍背,促進肺膨脹;③幫助病人咯痰或吸痰刺激;④痰液黏稠時,可給予蒸氣吸人、超聲霧化吸人或口服氯化銨等;⑤必要時做橡皮導管吸痰,仍無好轉采用氣管鏡吸痰或氣管切開術;⑥同時給予抗菌藥物治療。

(五)尿路感染

尿瀦留是發生尿路感染的基本原因。處理:應用有效的抗菌藥物、維持充分的尿量以及保持排尿通暢。如尿瀦留量超過500ml時,應留置導尿。

第3章外科感染

第一節概論

感染發生的原因與預防

1.病菌的致病因素

(1)病菌有黏附因子、莢膜或微莢膜而侵入組織內生存繁殖。

(2)病菌的胞外酶、外毒素、內毒素等分解組織,使感染擴散,造成全身性反應。

(3)侵入人體組織內病菌的數量也是致病條件之一。

2人體受感染的原因

局部因素,如皮膚黏膜的疾病與損害;空腔髒器與某些管道的阻塞而使內容物淤積;局部組織的缺血等因素,使病菌增殖,造成侵入門戶而又喪失抗菌與修複的能力。

全身性抗感染能力降低,常見於嚴重損傷或休克、糖尿病、尿毒症、肝功能不全、嚴重營養不良的人。艾滋病患者、白血病或白細胞過少者以及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癌化療藥和放射化療的病人。

3.感染的預防①嚴格消毒,嚴格無菌術。②改善病人營養狀況,積極治療易引起感染的疾病。③有效免疫療法,正確處理傷口。

病理

1.非特異性感染病菌侵襲先在局部通過各種炎症介質和細胞因子釋放,引起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滲出等急性炎症。

轉歸:

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膿腫:人體抵抗力占優。

轉為慢性感染:人體抵抗力和病原菌毒力相持。

擴散:病原菌毒力超過人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