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烤房設備的演變與發展(2 / 2)

氣流下降式烤房的突出優點:一是裝煙室地麵上沒有火管,裝卸煙葉更方便且更安全;二是裝煙室內溫濕度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小,溫度更容易穩定,烘烤期間氣流運動方向較有規律,有部分熱空氣循環,因此,烤後煙葉顏色、色度更好,而且比自然通風氣流上升式烤房烤煙耗煤量有所降低。

2.密集式烤房的研究和發展

20世紀50年代,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農業工程係約翰遜等首先進行了強製熱風循環烘烤設備的設計研究。1956-1957年在實驗室研究了堆積烘烤的實驗裝置,供熱係統與裝煙室分開,將煙葉葉尖向下規則懸掛在裝煙室,熱氣流由下而上通過煙葉,能夠創造適宜變黃條件,的確有效地避免緊密狀態煙葉的表麵水分聚集,對葉片變黃及幹燥均有利。1958年進行了中間試驗並獲得成功,1960年設計成適於烤煙生產的設備,並提出了相應的烘烤工藝。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學者山中弘久和川上嘉通研究出了密集式烤房溫濕度自控係統,使煙葉烘烤向自動化發展。1977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的石格斯將掛竿式強製通風烘烤設備發展成"大箱式"密集烘烤設備。

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逐漸以油為燃料供熱、能夠實行溫濕度自動化控製的密集式烤房取代土木結構的老式烤房,每個單元密集式烤房的烘烤能力一般為2~4hm2,普及率達80%以上,明顯反映了減少用工量和節省燃料的效果。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從日本引進以油供熱的密集烘烤設備,並開始研究以煤為燃料的磚混結構密集式烤房,提出了烘烤能力為0.75~2hm2三種規格,一度在河南、山東、遼寧、吉林等省示範應用。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於農村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單戶煙農種煙麵積很小,密集式烤房較多被廢棄,直到90年代中後期,隨著農村種植結構的調整,烤煙生產開始逐步走向規模化,各地不斷湧現出烤煙生產專業化農場,各種形式的密集式烤房及相應的自控設備也相繼問世。近年來,普通標準化烤房改造為密集式烤房技術不斷成熟,各地正隨著烤煙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而穩步發展。

3.密集式烤房的特點

密集式烤房研究和開發應用的初衷是實現烘烤過程的機械化乃至現代化,達到提高生產效率、節省用工和精準控製、提高煙葉品質之目的。縱觀各種形式和結構的密集式烤房,最基本的特點是:

第一,烤房規模大,裝煙密度大。我國生產中應用的普通烤房,通常的烤煙能力為0.3~0.5hm2,正常烘烤條件下,以烤房內空間計算1m3的平均裝煙量為25~30kg,密集式烤房1m3裝煙室空間的平均裝煙量為60~70kg。普通標準化烤房改造為密集式烤房的烘烤能力在0.53hm2以上,裝煙密度多在50~60kg/m3。國外密集式烤房每座的烘烤能力一般為1~2hm2,裝煙密度是普通烤房的2~4倍,甚至更大。

第二,實行機械強製通風和熱風循環。由於密集式烤房裝煙密度大,都配置和使用相應規模所必須的風機進行強製通風。在設計方麵,加熱設備與煙葉環境隔離,有專門的通道進風和排濕。烘烤過程中,根據工藝條件需要,既有裝煙室與加熱室之間熱空氣的內循環,又有冷空氣進入加熱室-裝煙室-排出的外循環。

第三,烘烤過程溫濕度自動控製和精準控製。基於節省用工和提高煙葉烘烤質量的基本思路,密集式烤房都配備溫濕度自控係統,實現了加熱和通風排濕的自動控製和烘烤環境溫濕度的精準控製。

第四,使用特製的煙葉夾持設備。同樣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節省烘烤的繁雜用工,國外密集式烤房使用各種各樣的煙葉夾持設備,有梳式煙夾、彈簧煙夾、盒式煙夾、紮煙機等,甚至使用大型裝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