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煙葉烘烤的關鍵技術(2 / 2)

二、烤煙三段式烘烤技術

20世紀90年代,通過對烤煙烘烤過程煙葉生理生化變化、質量形成及其與環境條件關係的研究,比較完善地創立了烤煙三段式烘烤理論,並以此為基礎,結合我國煙葉素質特點和生產實際,創建了包括烤房設備建設、煙葉成熟采收和三段式烘烤操作在內的相對完整的三段式烘烤技術體係。其中,三段式烘烤操作技術規定了烘烤過程的溫濕度控製指標和煙葉達到的變化程度要求,本質是確保烤後煙葉內在質量與外觀質量的協調和統一。

(一)變黃階段

變黃階段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要使煙葉實現變黃,二是要使煙葉適量脫水實現變軟,這是變黃階段操作技術的核心。

煙葉變黃階段通常分兩步:第一步,煙葉裝滿炕後,要封嚴天窗地洞,點火後,以每小時升溫1℃的速度將烤房溫度升到34~38℃(西南和南方煙區34~35℃,東北煙區35~36℃,黃淮煙區36~38℃),保持濕球溫度比幹球溫度低1~2.5℃,直到底棚煙葉80%以上變到八成黃左右,即除葉基部、煙筋和煙筋兩邊為青色外,葉片呈黃色,且葉片開始發軟;第二步,將烤房溫度升高到40~42℃,保持濕球溫度36~37℃。通常要適量打開天窗地洞進行排濕,使煙葉達到既變黃又變軟,即黃片青筋微帶青主脈發軟。此階段要特別重視使煙葉主脈變軟,防止出現煙葉隻變黃不變軟的硬變黃現象發生。

整個變黃階段要穩燒小火,對於水分大的煙葉要敢於大膽排濕,保持幹濕球溫度差可以比正常煙葉擴大1~2℃;對於水分小的煙葉,除了嚴密保濕外,必要時還可以向烤房內加水補濕,並大膽提高煙葉的變黃程度。濕球溫度過低,不利於澱粉、色素、蛋白質的轉化,甚至會出現烤青煙。

(二)定色階段

定色階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葉片幹燥,從而將黃色固定下來,同時要防止出現褐色。因此要逐漸加大燒火,逐步開大天窗、地洞,不斷加大排濕量。房內溫度在以平均2~3h升溫1℃的速度提高54~55℃,濕球溫度緩慢升高並保持在37~40℃。烘烤煙葉水分大時,濕球溫度應控製在37~38℃。

在46~48℃之間,煙葉要達到黃片黃筋且勾尖卷邊至小卷筒。在此溫度之前,升溫速度宜慢(平均3h左右升溫1℃),濕球溫度應控製在37~39℃,保持較長時間使煙筋充分變黃;此後升溫速度可加快到1~2h升溫1℃,濕球溫度保持在37~40℃,並在54~55℃要延長足夠的時間,一方麵要使煙葉達到大卷筒,也要特別注意使葉背麵灰白色變為黃色(主要是較厚的煙葉)。此階段濕球溫度過高將導致煙葉烤壞,過低既不利於煙葉質量,也會造成燃料浪費。

定色階段要大排濕時,必須開啟進排氣口,燒大火;小排濕時,要關小進排氣口,燒小火;氣溫高的白天,開大進排氣口,火力減小;氣溫低的晚間(尤其淩晨)進行大排濕時,盡可能加大燒火,維持需要的溫度和溫度指標;但在火力已加足,仍然不足以使溫度上升,且濕球溫度也降低時,可以關小進風口,減少通風量。整個定色過程升溫速度快慢,要根據煙葉在變黃階段的變黃快慢掌握,凡是變黃快的煙葉要快升溫,快排濕,快定色;對於變黃慢的煙葉則必須慢升溫,慢排濕,慢定色。煙葉定色過程要避免幹球溫度猛升猛降。

(三)幹筋階段

以每小時升溫1℃的速度使烤房溫提高到67~69℃,其間要逐漸關小進排氣口(先關小進風口,減小通風量,以利於提高溫度和節能),以保持濕球溫度41~42℃為準。濕球溫度過低將不利於增進煙葉顏色和色度,也造成燃料浪費;過高又會形成烤紅煙。幹筋階段一定要防止烤房溫度降低,以免出現洇筋洇片。

三、煙葉烘烤過程的幾個關鍵溫度控製點

烤煙三段式烘烤技術,既有我國傳統烘烤技術的精華,又有國際上通用的烘烤技術的內核,簡明實用,可操作性強,能夠和國際先進技術接軌,密集式烘烤過程必須把握煙葉在幾個重要溫度段變黃與幹燥的協調。

①35~38℃左右煙葉大量變黃同時,葉片要少量失水,表現為發軟(失水量20%左右)。

②41~42℃葉片完成變黃,葉片充分發軟塌架,主脈發軟,煙葉失水量30%~40%。

③47~48℃煙筋變黃,勾尖卷邊,部分煙葉表現為小卷筒,失水量50%左右。

④54~55℃煙葉葉片幹燥,葉背麵灰白色消失變為黃色,失水量70%~80%。

⑤煙葉幹筋溫度要控製在65~68℃,保持濕球溫度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