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以王逸《楚辭章句》為底本。王逸《楚辭章句》今傳單行本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吳郡黃省曾校刊本,明隆慶五年(1571年)豫章夫容館重雕宋版,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明馮紹祖萬曆十四年(1586年)刊本,日本寬延三年(1740年)莊允益校刊王逸《楚辭章句》本,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等。本書不作繁瑣校勘,僅采用夫容館本為底本,用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排印毛氏汲古閣本)作主要校本,並參校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宋端平本),以及《楚辭章句》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湖北叢書本。校語一般不羅列異文,僅在底本有改動處,或異文有參考價值處加以說明。為了排版方便,異體字無異義者,一般直接改為通行字,不出校語。

二、本書之編排,依據王逸《楚辭章句》次序編為十七卷,收錄王本全部楚辭作品,不予刪削,意在引導讀者認識楚辭全貌。編排的順序為書前導論,各卷原文、注釋、段意、解讀,書後附錄、參考書目、後記。

三、本書之導論,介紹楚辭之價值、楚辭得名由來、先秦兩漢楚辭作品的特征、楚辭研究的曆史,以及楚辭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意在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四、本書之注釋,意在疏通文意,故以簡明扼要為主;各家觀點擇善而從,不作集注式羅列,不輕易批駁他人。采錄前人注釋,古注之外,以馬茂元《楚辭選注》、湯炳正等《楚辭今注》為多。難字加注拚音,主要以《漢語大字典》為準,有異讀處,參考古注直音或反切判定。

五、本書所錄長篇作品,皆予以分段,並疏通段意。在段意疏解中,必要時對原文采用意譯的方式加以疏解,而不是對原文作完整的現代語譯,意在引導讀者回歸原文之研習,而不要僅僅停留在閱讀欣賞譯文的階段。

六、本書之解讀,包括解題、全篇結構內容、寫作特色以及影響等,比較多地發揮了本書編著者的理解,謹供讀者參考。

七、本書各卷之後,列有少量思考題,意在引導讀者掩卷沉思,幫助讀者複習主要內容,並非全然按照考試題目之出題格式。

八、本書有兩個附錄,一是有關屈原之傳記及其後世之祭文,二是有關楚辭的書目著錄以及專書序跋。此乃仿效《楚辭練要》之體例而有所增補,意在幫助研究者彙集資料,省翻檢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