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靜
按理說,自己早已過了盼年的歲數,可說實在的,對春節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於是仍然盼過年。
剛過了臘月兒,心裏就像長草了似的,盤算著過年的時間,準備過年時吃的、玩的、用的東西,然後就開始了倒計時,數啊、盼哪、似乎早早就聞到了人們所說的“年味兒”的氣息,真有點像小孩子似的……
記得年輕的時候,我在外地當教師,大約年根前幾天才回家。那時,母親把房裏屋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包完凍餃子,蒸完粘豆包和各樣的麵食。我領著弟妹們一塊兒上街逛年市兒。這時候的市場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各種過年的物品、鞭炮、春聯、年畫,應有盡有,琳琅滿目,真是令人眼花繚亂,熱鬧極了!小弟買了一對紅燈籠,小妹要了一串掛錢兒。再看那邊擺滿攤床的雞、魚、肉、蛋、海鮮……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好在這些吃的東西父親早就提前買回家裏了,用不著我們去采購了。我特意買了幾張大紅紙,準備自己回家自編自寫春聯,一來我愛好寫作,二來又愛好書法,何不乘機展示一番呢?最後又買了幾張山水花鳥畫,我們兄妹幾個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到了大年三十早上,母親用麵粉打好了漿糊,我和父親把春聯、福字、年畫、掛線兒都分別在大門、二門、牆上、窗上、櫃上貼好貼牢。此時,你看看滿屋的紅紅綠綠,再聞聞廚房內飄出的陣陣香氣,心裏那喜悅之情甭提有多爽了!等到放上大圓飯桌,盤碗羅疊、酒杯斟滿,外麵響起了鞭炮聲,由遠而近、由小而大,似乎在告訴你:過年啦!此刻你順街巷胡同走去,但見家家門前貼著春聯,戶戶掛錢兒隨風飄動,院裏窗前都高挑起大紅燈籠,煎炒烹炸之聲不絕於耳,更兼有大人的嬉鬧,孩子的歡叫,一群群穿著新衣拿著鞭炮的孩子們滿街巷歡欣雀躍地跑啊、跳啊、喊呀、笑呀;有的手裏扔著小型“叭叭”響的鞭炮,有的嘴中一個勁地喊著“福來了!喜來了!”這時,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到,這天已不是昨天的天,這地也不是昨日的地,一切一切都變得如此新鮮特別,全城處處洋溢喜慶、歡快、明亮、吉祥、和諧、幸福……
其實,記憶中的家鄉多年前還不是很富裕繁榮的,母親也時常為生活歎氣犯愁,因那時父親工資低,家中人口多,平時日子過得節儉。可到過年時,卻不遺餘力地辦足年貨,不說窮,不喊難,一心盼全家團圓熱鬧地過個好年。如今,家鄉巨變,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日子越過越紅火,平時吃的穿的與過年沒啥兩樣,隻是過年時的氣氛和熱鬧勁更濃更烈罷了。你看,春節期間的各種文體娛樂活動名目繁多,數不勝數:文化大餐豐富多彩:有龍獅、秧歌彙演、滑冰滑雪比賽、新春攝影、刀畫展覽、乒乓球、象棋、圍棋大寒、送科技下鄉、送春聯下鄉、焰火晚會,特別是那元霄節燈展更是炫人眼球,幾千盞彩燈將分別擺布於全市中心三條主要街道和三個廣場上供遊人觀賞,屆時必將全城燈火通明,流光溢彩,讓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敖東古城之稱的家鄉敦化盡顯現代發達的“文明之城”、“園林之城”新貌,把祥和歡樂的氣氛營造得分外濃烈,使盛世風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家鄉的六頂山水庫還舉辦了東北三省冬泳表演賽,78歲高齡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電影“英雄兒女”中英雄王成的扮演者劉世龍老先生也參加了冬泳表演,他還對我們家鄉景色和文明讚不絕口呢!
一到除夕夜,鞭炮便把年味調得十足,響徹全城的鞭炮聲,撒滿天空的禮花閃耀,連成片,結成網,如海嘯,如潮湧,把整個城市及鄉村都震動了,都快樂了。除夕過後,初一早晨出來,隻見滿地的爆竹殘屑,紅紅的一片一堆,充滿微笑。按習慣,初一要拜年,初二初三看秧歌。聽那浪不溜丟的嗩呐聲和鏗鏘有力的鼓響,看那翩翩起舞的大秧歌,再瞧那步履蹣跚的踩高蹺,別提多逗人了。到了正月十五,幾乎傾城出動的人們擠滿了大街小巷,家家老少夫妻和孩子們手牽手、肩並肩,被彩燈映照得紅光滿麵地微笑著,一直在街市上流連忘返。
今年的春節臨近了。我這顆不老的心又被這濃濃的年味兒感染起來,嗅到了春風、民俗和鄉情,體驗到社會的和諧、進步和文明;盼著貼春聯,貼福字,掛錢兒。當然,最盼望的是祖國昌盛、故鄉繁榮、家家幸福、社會和諧、人人OK!
(發表於延邊日報2003年)
濃濃的年味兒
雖然歲月流逝,滄桑變幻,但在我的心目中近半個世紀一直對張笑天老師念念不忘,甚至魂繞夢牽……
敦化一中讀高二時與笑天老師相識
回憶六十年代我在敦化一中讀高中時,那時全校初高中學生不過兩千人,教職員工不足百名,但老師們精英薈萃,學生們人才濟濟,因為這裏是敦化當時最高學府,也是精英人才輩出的教育搖籃。1962年,我當時正在讀高二。一天上午語文課開講前,班主任興致勃勃地告訴同學們,從今天起,語文課由張笑天老師講授,並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簡單地介紹了他如何知識淵博、才華橫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