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年以後,陸續閱讀了不少勵誌方麵的書籍。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既有宗教的,也有人文的,目的是為了激勵自己的精神,啟發自我的智慧,以提升人生的價值。其中,美國最偉大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奉獻的劃時代作品《致加西亞的信》,給我的人生啟迪最為震撼。至今,這本書還放在我的床頭上,仍時常拿出來翻一翻,並把它推薦給了許多要好的朋友,還有我的家人。
正如美國前總統布什所說:“這本書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說了。”
長期以來,美國西點軍校和海軍學院的學生都要上一門關於自立和主動性的課。教材就是這本名為《致加西亞的信》的小冊子。100多年來,這本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許多國家的領導人把它作為政府工作人員必讀的勵誌書,成為人類現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勵誌精品。建議凡是想把事兒做好的人,都應找來讀一讀。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
1895年,古巴人民為反抗西班牙占領者,起義軍統帥加西亞率領遊擊隊員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鬥爭。1897年,美國總統麥金萊為保護其在古巴的利益,派遣一艘主力艦去古巴。1898年2月15日,這艘象征美國利益的軍艦被西班牙人炸沉,爆炸地點距美國海岸不足100裏。同年4月,美國向西班牙開戰。
宣戰前,麥金萊總統找到美國軍事情報局長——阿瑟.瓦格納上校,讓他找一位信使,把一封親筆信交給古巴反抗軍統帥加西亞,以尋求古巴人裏應外合,把西班牙占領軍趕出古巴。這就是曆史上的美西戰爭,其結果解放了古巴,也解放了菲律賓群島。
當時,瓦格納上校毫不猶豫地向總統推薦了畢業於西點軍校的美國陸戰隊中尉安德魯.羅文。這個人二話沒說,把用油紙包好的信件揣進懷裏,一個小時後,他就開始了通過牙買加去古巴叢林深處尋找加西亞的旅途。
安德魯.羅文曆經常人所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徒步三個星期,通過西班牙占領軍的海陸多道封鎖線,把信送給了加西亞,並在總統沒有提出要求的情況下,還帶回了加西亞的複信,為取得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讓人們不解的是,羅文當時並沒有問總統或瓦格納:“加西亞在哪裏?他長得什麼樣?怎麼樣與他聯係?我如何才能到那裏?正如後人所說,他隻是接受了命令而做了他應該做的”。
讀到這裏,人們可能會陷入深思:我們中間真的有羅文嗎?每當我們接受上司托付的任務後,也能像羅文一樣不講任何代價地就去完成嗎?在沒有上司的指點下,自己也能獨自地把事情辦好嗎?
也許無數的上司一直在苦心積慮地尋找身邊這樣的人,但更多的時候隻能是失望,最後,隻好自己親自動手了。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對人類最大的威脅,不是壞人的邪惡,而是好人的被動性。”是啊,這世上的壞人畢竟隻占少數,多數的事情還得靠好人來辦,問題是誰能像羅文那樣去辦事。
當我把這個發生在100多年前的故事講完的時候,捫心自問:我們身邊有多少這樣合格的信使?我能不能像羅文一樣幫助廠長把信送給加西亞呢?也許你我正在努力,也許正在積蓄智慧和能量,但當你遲疑了多時才明白事理的時候,你——也許已經失業,我們的企業可能已跌入低穀。
尋找羅文,是為了讓他幫我們把信送給加西亞。但作為一個心智與人格健全的人,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如何把信送出去。曆時百年,無需再去尋找羅文,因為你我理應做一名合格的信使。幸哉,我們在羅文身上找到了忠誠、主動、永不抱怨這一現代職業精神的佐證。
2010年11月30日於敖東
口糧
——生活百味隨感錄之三十二
一日,因參與《雁鳴湖之戀》係列叢書的寫作,與眾多文友在西環鄉村院餐館聚餐。多日未聚,幾輪酒下肚,大家談興正酣。說句老實話,自己在這些富有創作經驗的作家麵前,向來戰戰兢兢,從不敢有絲毫造次,生怕給別人留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柄。於是乎,我拿出最好的“防禦武器”,耐心地傾聽著大家的談話。我從中得知,即將結集出版的《雁鳴湖之戀》一書,是受張藝謀導演新作《山楂樹之戀》啟發,而延伸出了這套叢書的書名。
大家喝著聊著,便把話題集中到了這部有爭議的電影上。有的人認為,這部電影除了高超的攝影技巧之外,故事情節過於平白,太簡單了,沒什麼看頭。有的則說,男女主人公在整個“之戀”的過程中,連一個親密的身體接觸動作都沒有,太沒情調了,看著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