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味隨感錄之三十五
題記:當我把瑞典小男孩獨自修馬桶的故事,與“差不多先生”的當下表現揉合在一起的時候,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驚詫。隻要你耐心地讀下去,就會感到二者間的聯係並不牽強……
有一次,中國某考察團去瑞典訪問,在下榻的賓館談判時,一位官員去公共洗手間方便。結束後,他聽到隔壁有動靜,過了一會兒仍在持續。他以為有人需要幫助,就上前輕輕地推開門,可眼前的一幕令他感到震驚:一位金發碧眼的六七歲小男孩,為衝掉馬桶中的排泄物,發現馬桶的衝洗係統壞了,正滿頭大汗地在修理,馬桶的零部件散落在地上。上前一問,才知道他的父母就在洗手間外等候。這個可愛的小男孩認為,既然自己使用的馬桶壞了,就有責任主動地把它修好,根本就用不著找父母幫忙。
回過頭來,我再次閱讀國學大師——胡適先生的傳記寓言《差不多先生》時,我暗自感歎,在你我身邊,“差不多先生”為何依舊存在?且何時絕跡?
如果把那位遙遠的瑞典小男孩與身邊那些可笑的“差不多先生”做一番比較,我們會切膚地感到,九十多年前,胡適先生筆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與今天的“你我”依然那麼相似:“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憶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讀到這裏並對號入座,作為一位有理性的國民,你還能對這種國人劣根性的諷喻置若罔聞嗎?你對時下的“差不多”表現何時引起足夠的警覺?
當我們看到馬路的斑馬線上紅燈閃爍時,你是否為自己平時的多次闖線而感到內疚?
當我們在上報的數據報表中,時常出現多一個零少一個零這種錯誤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這沒有什麼了不起?
當我們在生產線上因違反工藝,導致產品大批量召回,使企業聲譽嚴重受損時,你是否為操作中的不負責任而悔恨一生?
當我們麵對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故災難,使好端端的企業陷入滅頂之災時,你是否為自己工作中的一次次僥幸越軌而深感不安?
當我們在電話中傳達指令,經常把今天說成明天,把明天說成後天時,你是否對自己的粗心大意而產生自責?
當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耳紅麵赤地與他人爭執時,你是否為自己淺薄的修養而感到可笑?
當我們盲目地豔羨別人,把最簡單的事情都做得那麼精準時,我們又何時對自己的不認真和馬馬虎虎做過深刻的自我反思?
等等,等等。
你我身邊的這些所為,與“差不多先生”還有什麼分別:白糖與紅糖差不多,陝西與山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八點三十分與八點三十二分發車差不多,用醫生和獸醫治病差不多,最終活人與死人也差不多了。
這就是曆史,這就是現實。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當然包含多種元素,這其中有經濟體製的製約,有法治的逐步完善,也有科技水平的高低。但我始終堅定地認為,最重要的應是這個民族中的多數國民,具有強烈的“慎獨”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有著無人能敵的人文底蘊。離開了這個根本,隻能是幹事總離譜,越幹越糊塗,很好的一鍋飯變成了一鍋粥。
我一貫地認為,國人中有那麼多的“差不多先生”,這等是如此地致命。盡管民族素質的提高終要經過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我們不能也沒有必要付出過高的成本。
我敢於斷言:那個瑞典小男孩在那種群體氛圍的長期熏陶中,延續著長輩們的責任意識而健康成長,自然可以幹出比“差不多先生”更精密的產品,生產出比“差不多先生”更優質的糧食;可以迅速超越“差不多先生”,成為一名技能高超的技師;也可以很快取代“差不多先生”,以其足夠的知識和力量儲備,成為一名幹練、嚴謹的工程師;他還可以成為比“差不多先生”更優秀的丈夫,因為他在責任的牽引下,會倍加珍惜人生與愛情;他還有足夠的資格,成為一名“差不多先生”的子女們格外羨慕的好父親,因為他在長輩培育自己的過程中,已經掌握了做一個好人的成長規律和基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