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母親得知孩子無救時,也傷痛欲絕,決心讓孩子快樂地走完餘下不多的路程。孩子不能動彈,吃飯喝水都得有人喂,大小便也得有人幫忙,做母親的也能盡心盡責,但半年後,母親有點不耐煩了。母親是個基督徒,她便禱告要上帝帶走孩子,開始時還避著孩子,悄悄在暗中禱告,後來就在孩子枕邊進行了。孩子從知道她禱告內容的那一天起,就再也不理她了,並且精神越來越萎靡,吃得越來越少,終於在一天夜裏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朋友眼眶裏淚花在打轉,聲音也有些發抖,“母親禱告也有客觀原因,因為,第一,太專注於那個孩子,必然會忽略了其他孩子和丈夫;第二,經常目睹孩子病痛發作,她再也不能忍受看孩子被痛苦折磨了,但是……”朋友敘述的聲音陡然提高,“但是那孩子至少還可以活半年,這是我做醫生的表弟對我說的。孩子的早死,是因為母親的禱告斷絕了她生的希望。”
他的故事使我想起了史鐵生的中篇小說《命若琴弦》。
小說寫的是兩個瞎子,一老一小,老的是師父,小的是徒弟,他們成年在群山中流浪,靠給山民們說書換得微薄的三餐。
老瞎子的柳琴底部藏有一張神奇的藥方,是他的師父親手為他放進去的。那時他還很年輕,眼睛忽然失明了,痛苦地想結束生命,這時遇上了師父。師父把藏藥方的柳琴遞給他說:“去彈唱,等彈斷一千根弦,用這一千根斷弦作藥引,按藥方抓齊藥,就可以把你的眼睛治好了。”
把眼睛治好,這成了老瞎子的人生信仰;彈斷一千根弦,這成了老瞎子的人生目標,走啊走啊,彈啊彈啊,肩頭的斷弦越來越多,額頭的白發也越來越多,不知不覺中,自己也由健壯英挺的少年變成駝背的老人了。但他心中的希望從來沒有破滅,他多麼渴望再看一眼明媚多姿的世界呀。
第一千根弦終於彈斷了,老瞎子背著一捆斷弦,挾著柳琴來到藥鋪。藥鋪老板取出藥方立刻感到驚異了,老瞎子再三催促讀一下,他才囁嚅著說:“這,這上麵什麼也沒寫,隻是一張白紙。”
老瞎子的身體在頃刻間矮下去,在一瞬間,他明白了師父的苦心,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也明白了自己見不到明天的日出了。但是,不能死在這裏,他想到了小瞎子。
深夜的時候,他已經在小瞎子身邊了。他默默地打開小瞎子的琴,默默地把那張白紙放進去,默默地遞過去,最後緩緩地說:
“不是一千根,而是一千二百根,是我記錯了。我沒有時間再彈到了,現在把藥方給你,等你彈斷一千二百根時,按藥方抓齊藥,就可以把你的眼睛治好了。”
第二天黎明時分老瞎子就死了,不過,小瞎子開始專心地為一千二百根弦奮鬥了。
老瞎子傳給小瞎子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盆火,聖火。這聖火中蘊藏著生的希望和生的力量。
有一位老人,這個世界已讓他無牽無掛了,他就孤零零地坐在竹椅裏,一邊曬太陽一邊等待死神的降臨。
可是,有一天,他發現自己還不能去死,因為他遇上了一個被遺棄的小女孩,她還非常小,假若沒有人照顧可能今夜就會凍死在街頭。
老人從竹椅裏站起來了,他對自己說:
“我還不能死,我還不能死,我還不能死。”
老人開始從城市裏四處撿垃圾,然後用換的錢,供小女孩吃飯、穿衣和上學。
每天早晨和晚上,老人都要對自己說一遍:
“我還不能死,我還不能死,我還不能死。”
這樣過了二十年,小女孩長大了,並且也大學畢業了。當她找到所愛的人嫁過去後,老人鬆了口氣,對自己說:“我可以死了。”
無疑,老人多活了二十年,是因為有什麼東西點燃了他心中的聖火。
人人心中都有一盆聖火,一旦點燃,便會令人感覺到生命的莊嚴與可愛,從而使人平靜地接受現實麵對現實,並積極地去創造更豐富的個人生活。
那麼,是什麼東西點燃了心中的聖火呢?
是目標,是信仰,是希望,更多的時候是夢和愛,有時候也是危險和恐懼。
經常讀故事的人,會發現一種現象:凡是那點燃聖火的人,往往是處於某種非常時刻。即麵臨滅頂之災或命運進行非好即壞的轉折時,主人翁才認清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被迫發揮潛力,去改造自己的生活。
然而,現實中的人多數感到的卻是生活繁瑣無味和生命的空虛漫長,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