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扣碗用透氣性能好的藍黑陶土碗。分清蒸、粉蒸、紅蒸、扒蒸、嫩蒸等八種〔八卦〕蒸法。使菜肴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肥而不堠。
小炒更注重火候:中火煸料頭,急火熟炒,旺火,熱油軟炒,猛火小炒肉……調味:酸而不酷,鹹而不見,辛而不烈,淡而不薄。
由於菜好,雖然,連年戰亂,土匪,兵痞,酷吏到處鬧事,它仍幸存。
最具特色的,還數這兒的飲食:公雞要打鳴,母雞要下蛋,人們很少宰殺它。羊,隻用它來熬湯喝;。豬成了最肯用的食品…過年啦,宰殺豬,留下豬頭、下水醬燒做年宴…豬肉,則整隻扔進整缸菜油中。過節日,來貴客撈上割一塊,打牙祭…這裏,說一說別具風味的老城醬燒豬頭宴。它需用一整幅豬頭、豬下水和土雞一隻…豬頭一隻,重約十六七斤。豬四蹄6、7斤。,豬肺、豬肚、豬心、豬肝共四、五斤…大、小腸都要處理幹淨…加工好的肉製品,要醃製(土雞和豬肝除外)…它常用豫西土麥醬(將小麥浸泡一夜後,煮熟,捂一星期、自然發酵好。晾幹磨粉。加濃鹽水,太陽下暴曬而成),它顏色深黃,口感鹹鮮,醬香濃鬱,一斤加入二兩高度白酒,用花椒、八角、小茴、香葉等十多種香料(共二、三兩)和大蔥、大棗、幹紅椒組合起來做醃料。醃製時豬頭改菱形花刀至骨,抹上醃用料後捂嚴,醃半天時間。燒製原理跟豫西農家蒸紅薯原理相同。農家蒸紅薯口感不遜色於烤紅薯,因它選用鐵鍋隻放少量水,其上擺滿紅薯後捂嚴,文火進行蒸燒。利用紅薯自身水汽在鐵鍋循環,既不流逝營養又保留自身之芳香氣質,一般蒸製5小時左右。蒸好的豬頭色澤黃亮、香味醇厚、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醬燒好的豬頭及下水、土雞取出,土雞整隻擺放,趁熱將豬肺切片,豬蹄剁寸塊,肚切絲,耳朵割下,豬腸切三角塊…蘸汁有四種,陳醋水、紅油汁、芝麻醬碟和蒜泥…
宴前6-8個菜,一般是時鮮素菜或家常素菜…
家宴搭配的麵點是老酵麵饃、石子饃。官宴則用死麵火燒(豫西一種外觀金黃口感幹酥的無鹽素餅子)
還有兩個湯,一個酸辣湯,一個甜米酒湯。
由於豫菜的影響,至今,在豫西靈寶一帶,婚喪嫁娶的筵席,仍是地地道道的老豫菜筵席----‘十二起’。它分涼、熱兩大類。八涼、八熱,前四個熱菜,各跟一個湯,後四個,各陪一個素涼菜。熱菜以小扣碗,小炒為主。像炸紫酥肉,炸八塊,炒豆芽肉絲,炒山藥泥,酸辣肚絲湯,木犀湯……。筵席形式,菜肴都和開封一帶一般無二。
師從大名鼎鼎開封【【又一新】】在靈寶老城開設的【【又一新】】飯莊張大廚的楊東升,學得一手做飯炒菜的廚藝。1959年,靈寶縣城搬遷到虢鎮。張大廚任新縣城最大國營飯店--新靈食堂的頭灶。
張大廚善於做老豫菜,更善於學習並傳承靈寶特色的美食技藝。
像;豫西接壤黃土高原,山多嶺高,山嶺間有許多柿子樹。柿子樹原產於我國,已有三千年的栽培曆史。柿子樹又稱鐵杆莊稼,柿子果實可生吃,可製柿餅、醋等,這裏說說豫西人用醋的凝固物——醋蓋做醋菜的方法。每年農曆九月、十月間,柿子果自然成熟,人們采摘它生食或製柿餅,剩餘破的、小的、次品柿子果,人們把它放在口小肚大的醋缸中(每缸50斤左右),放到次年二三月份,人們取出柿子果,把它和麥稈攪拌,加入數百斤井水。放置一天後,把柿子果和麥稈捏出醋水並撈出。撈出的柿子果和麥稈再加上百斤水,再放一天,製第二盆醋,麥稈和柿子果棄之。第一盆、第二盆醋合一塊兒,用漏鬥回醋蓋,幾天後,即可食用。可放置一年時間。此種醋,酸味重,酒香氣濃,酸得突出。它的代謝物呈堿性,可軟化血管、治療血脂黏稠。盛夏時節,柿子醋如放置不當,即受高溫影響,常常“結蓋”,當地人稱為“醋蓋”。每十公斤醋約可結醋蓋1公斤,其大如煎餅,厚一厘米,奇酸無比。於是人們把醋蓋用清水一洗,切成條,略加油、鹽即成醋菜。醋菜品種不少,這裏簡介倆個:【醋木耳】主料:醋蓋100克、黑木耳100克配料:洋蔥50克調料:鹽2克、白糖1克、味精1克、香油1克製作過程:醋蓋切絲,木耳、洋蔥也切絲,加調料充分攪拌即可。特色:黑白醒目,酸香開胃。【醋果】主料:醋蓋100克、油炸花生米100克調料:鹽2克、糖1克製作過程:醋蓋切丁和花生米混合加調料即成。特色:酥脆酸香,食補食療。
像狗稻吊麥飯;豫西麥飯很多,較有特色有桐花麥飯、榆錢麥飯、饃花麥飯、狗稻吊麥飯等十多種,什麼季節,有什麼麥飯,樹的葉、枝、梢、果實以至毛皮、根莖都是麥飯的好材料。這是因為豫西山高塬大,交通不便,曆史上經濟比較落後,人隻好滿山尋食,經年累月,烹飪之法薪火相傳。特色麵食如鍘刀麵、水疙瘩、揪麵片…。特色小吃如狼扣眼、棗沫糊、石子饃、一生涼粉。還有,燒餅夾肉、酸漿麵、苦累…………
精通廚藝的張大廚,卻不講廚德!不喜帶徒弟,不和同行交流。更可氣的是,他還偷肉。六十年代,那個時間,大夥缺吃少喝,廚師是個美差。可國營食堂管理很嚴,下班時,經理親自搜身,發現誰偷拿東西,一律嚴懲。如何從廚房偷油,他想了好幾十回。終於,被他想了一個妙計。下班前,他悄悄拿一些豬板油丟在少量開水中煮,一會便煉成又白又亮的大油,把油晾涼,他用雙手把它們抹在頭發上,戴上帽子,便下班走。一個冬天都沒被發覺。從此,他家不僅有油吃,親朋好友也打了牙祭。
一連兩年,這方法都十分奏效,他暗自高興。後來,換了經理。一天下班,新經理單請他到灶房說話。他直誇張大廚手藝高,人品好,今後,得給評先進,漲工資………不到十分鍾,豬油化開,流了一脖子。新經理看了看,關切的問:“你怎麼出虛汗?”張大廚忙應答:“一聽表揚,激動的不行。”等四斤大油全流到腳跟,新經理才跟他道別。
以後,大家在一起閑聊。經理才道出原諉:第一個經理早發現他的小動作,隻是,大家都挨餓。第二個經理一上任,大家就給他壓力,說掌勺的偷吃油。他不忍心給下馬威,出了這個下策。
經理雖默許張大廚,可大家背後卻指指點點。最後,連食客也盛傳。裝聾作啞的張大廚再也呆不下去。心高氣傲的他,決定帶最乖順的楊東升,到洛陽市闖天下。
剛到洛陽鐵路賓館應聘考試,經理讓他給大家自我介紹?他深知,新修的廁所香三天的俗語。就趁風揚轆轆,讓最會耍嘴皮子的高徒楊東升:介紹一番自己的家事?楊東升心領神會,馬上就來了詞:“靈寶楊貴妃!大夥知道吧,封神演義裏的楊戩吧,他是天下姓楊的祖先。家住華山腳下。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最後,西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爭奪皇帝。劉邦把項羽追趕到烏江邊。看到還沒有拿下項羽的人頭。劉邦下命令:誰取下項羽腦袋,封萬戶侯!靈寶楊姓祖先--楊喜當時是圍攻項羽的漢將之一。聽到命令後更加賣命。他們和項羽大戰好幾十個回合。項羽看到殺不出重圍,也很著急。這時,原在他手下當兵現在投奔劉邦的幾個將軍也對他狠下殺手,不留情麵。他很後悔自己不善用人,以至今日。於是扔掉武器:來,來,送個人情給故人。靈寶楊姓祖先楊喜趁機分一塊肉,封侯靈寶。以後靈寶楊姓在此地開花結果。像四大美人之首---楊貴妃就是靈寶楊姓的。他將曆朝曆代楊姓名人數個遍。會做不會說的廚師們,會吃、會說客套話的服務員們,那聽過這番“曆史故事”。對他很是折服!對他師父,更仰臉看待。
他師父張大廚借機說出自己的特長。試圖把靈寶特色的菜肴小吃,通過洛陽鐵路這個窗口傳播開。
其實,他並不很知道天外有天的道理。洛陽是啥地?洛陽,共十三個王朝,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曆史最長的都城,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裏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勳卓異、光耀千秋。
洛陽飯菜更包含、融合中國飲食文化和餐飲技藝。各地飯菜品種齊全、品質一流。至今,仍停留在本地,鄣顯本土特色的數洛陽水席。“洛陽牡丹甲天下”,足以和洛陽牡丹相媲美的人當數唐代女皇武則天。曆史記載:她常年移尊居於“陪都”洛陽,操縱唐代的中國政權幾十年。篤信佛教的她,令佛學文化思想在中國達到極至……相傳,洛陽水席也和武則天有關。武則天被擁戴為皇帝,下旨宴請天下,洛陽廚人們依據當時飲食習慣:唐代炊具,食器已由青銅鼎,陶釜,瓦罐等改進為鐵鍋,蒸籠,銅盆等;菜肴也不同於以前的單一,而注重搭配;為便於調味加熱,每道菜用多帶湯的烹調技藝;宴席仍遵循傳統儒家,暗和“五行學說”,分尊卑,主次等。據《中國菜肴大典》,唐代烹飪已講求選料,配料,調料、盛器、刀工、火候等,像加工丁香油的“丁子香淋膾”,像細可穿線,一吹即起的切肉刀工……有此功底的廚人們當然做就笑傲江湖的洛陽水席。事實上,它每道(熱)菜皆帶湯汁,如水上漂一般,吃法是吃一道,撤一道,如流水一樣。轉眼千年,唐代版的洛陽水席是什麼樣子,人們不得而知,但此後,宋、元、明、清皆有洛陽水席的名號及新工藝、新廚師出現。洛陽水席隨民俗文化演化。它有官筵、民筵、婚筵、喪筵等。現在,盛行於洛陽及至河南全省的洛陽水席一般是這樣:它共24個菜,開路先鋒是8個涼菜。眾所周知,豫菜是中國菜係之母,它的原料、調料注重本土特色與自然風味的巧妙匹配。涼菜又名下酒菜,形以刀工見長,色以拚配為本,味多酸辣,但它輕辣重酸。小米醋調出酸香爽口,辣多用蔥、薑、蒜、芥末,現代加入辣椒、洋蔥等,烹製的菜肴平凡之中見“偉大”。涼菜四葷四素,家常筵席選用五香牛肉,涼拌皮凍,鹵水豬手、醬香鴨,熗汁銀條、金鉤芹菜、農家蒸菜、木耳香菜。因季節不同,價格、檔次差異、食客地域,它進行原料及調配的改換。熱菜十六個,分四道大菜,每一個大件帶兩個中件為一道,共十二個,四個壓軸菜。頭菜總是“洛陽牡丹燕菜”。它原名“燕菜”,係籮卜切細如針絲,拌上芡粉,配以鮮美的湯汁,經多次蒸曬而成晶瑩剔透,形似燕窩的菜肴而得名。傳入外地,人不望故,叫“洛陽燕菜”。一九七三年,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訪問洛陽,周總理風趣的向客人介紹說:“洛陽牡丹甲天下,這菜中也開出了“牡丹花”,從此,大家叫它“洛陽牡丹燕菜”。洛陽肉片緊跟其後,鮮精肉切大薄片,漂去血汙,加鹽、料酒、醃製片刻,略敷蛋清在開水鍋一飛而過,丟在骨湯中,配以木耳、香菇、用胡椒、雞精等調味料,成就一個“浪裏白條”,隻見洛水之畔,站一個白馬王子。三絲湯酸辣異常,食之,令人額頭顯汗,胃口大開。第二道菜以雞開頭,它有講究,土雞割開血喉,放飛,讓它蹦跳著流盡血,用開水一燙,趁熱拔毛,切腹,填以山珍海鮮,五色香料,上籠蒸製,連湯帶肉,鮮香的一盆。跟它的菜一個叫“全家福”,一個小酥肉。第三道“連年有餘”,黃河鯉魚由芡糊包裹,在溫油中倍受煎熬,炸個透酥,施以湯汁,入口酥化,不見骨刺。它帶著奶湯吊子,金銀豆腐。第四道菜是甜菜,一般八寶飯。它的造型在小扣碗中倒擺而成。小扣碗在豫菜中運用廣泛,老宴席有三蒸九扣之說,它選用拳頭大的陶土碗。此碗透氣性好,易受熱且內外受熱均勻,能快速令食物成熟還能保溫,保持風味。隨它一起的蜜汁紅薯,山渣醪糟。四道菜,吃完一道,上一道,民間食風樸拙,往往將一道菜中的大件,小件,混做一盆,撈著吃,別有一番風味。壓軸四個菜,丸子、腐乳肉、洛陽旱參。收尾是雞蛋湯。此湯俗稱“滾蛋湯”意:走了。文雅說法:送客湯。見此,筵席畢。和筵席搭配的有兩道點心,兩道麵食。都是豫西本土特色,點心中,常有老酵麵饃。值得一說的數麵食——路麵。它可謂中國最早的鹵麵。據傳,洛陽白馬寺在唐代香火極盛,香客雲集,為方便食宿,廚人用麵條加香醬、瓜菜上籠蒸製而就。因路邊買賣叫“路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