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過路財神炒紙黃金輸命(1 / 3)

得了錢,他們驚恐幾天,不敢露麵。不見風吹草動,這些人又恢複平靜。吵吵鬧鬧分得不公平。大家對大寶他們心裏怕,還是按他們的‘公平方案’分。先除去各類開支,包括給過江龍的‘本錢’、’利息’、‘分紅’…。足足三十萬。除大寶外,大家心裏都直嘀咕:“四萬投入,給五萬就不少,十萬還不行,要二十萬。現在,三十萬,真真‘強盜’!可大家都不敢說出口。李戰謀跟著師父,看慣了這些。二膽隻信服大寶,大寶不說,他也不說。輝子他們更不敢說。底下幾個,過江龍根本不當啥事情。七十萬,大寶一人三十萬,二膽、李戰謀各十萬。餘下二十萬,給他們分了。最少倆萬,最多四萬。為了安撫他們。大寶答應:自己拿錢管他們吃、喝、嫖三天。過江龍也續三天。拿了錢,李戰謀給過江龍、大寶打個招呼,匆匆順小道,雇傭車輛直奔西安。二膽、輝子帶大家縱情吃喝。

過江龍、大寶又挑一個地方‘算賬’分紅。這事情起因,是陽平跟史拓紫有個人恩怨的金老板出錢倆萬,請他們‘出口氣’。他們借機又‘討要’倆萬。綁架經費是這樣來源的。這三十萬,過江龍言說:平分。大寶哪敢伸手?推說不要。一番推讓。過江龍按三七分賬。大寶又分九萬。過江龍拿了二十一萬。過江龍看上去,不高興。大寶一夜不安,第二天,又送給過江龍五萬。他客氣收下。言說,以後出事,他一定盡力彌補。大寶才放心。

這個事情忙完,過江龍白賺近三十萬。他把錢再送‘遊戲廳’、麻將館‘放貸’給那些輸紅眼的金老板。沒隔幾天,就連本帶利回收。等錢‘洗’過。就匆匆送銀行,給香港方麵電彙過去。

他跟香港方麵有啥?還是炒黃金結識的‘緣分’。

這得從根上說靈寶人炒黃金的緣由。

從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雖然與其他國家一樣,黃金在我國曆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征。但事實上,由於中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國近代曆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一直是白銀。中國”貧金“的現實一直延續到今天。

1950年,中國人民銀行製定下發《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管製。根據當時公布的黃金收購價格,可以知道一些實情:1949-10-1開始,黃金每克收購價格是3。04-3。528元,

1957-10-1後,黃金每克收購價格是4。16元。

1960-07-01後黃金收購價格是每克5。44元。

1963-01-01黃金收購價格是每克7。68元每盎司收購價格是240。000元

1973-06-01黃金收購價格是每克8。40;黃金收購價格每盎司是262。5001979-11-01黃金收購價格是每克12。50黃金收購價格每盎司是390。6251980-07-15黃金收購價格是每克16。00黃金收購價格每盎司是500。000

同時期,國際金價如何?1盎司35美元的‘官價’持續很多年。美、英、法、德、意等國家在1961年起成立黃金總彙,聯合平抑黃金價格。在1965年呼籲大家恢複金本位製,因為美元失去了十多年前彙集巨大黃金的基礎,美國的黃金儲備占世界總量的比例已從1949年的75%下降到50%以下(到了60年代結束已是30%以下)。“美元本位製”使得隻有美國人可以用大量印刷的美鈔作為國外支出的資金,而別的國家都必須在國際收支有了盈餘才能“賺取”黃金或外幣。結果是,美國無限製地用美元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美元泛濫成災,將國內的通貨膨脹輸出並加劇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而美國黃金大量流失時,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物質基礎大大削弱,最後它和黃金的固定聯係被切斷,紙幣流通規律遂發生作用。美元相對黃金必然貶值,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官價已不堪一擊。1968年3月17日,“黃金總彙”解體;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鬆發表電視講話,關閉黃金窗口,停止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美元前來兌換黃金。美元掙脫黃金的牢獄,自由浮動於外彙市場。在當時這一招的功效還壓迫了西德和日本兩國實現貨幣升值,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狀況。1972年初這一年,倫敦市場的金價從1盎司46美元漲到64美元。1973年,金價衝破100美元。1974年到1977年,金價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間波動。1978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原油再度飆漲,達一桶30美元,導致金價漲到244美元。1979年,金價漲到500美元。10月,美國通脹率衝破12%,黃金成為對抗通脹的有力武器。1980年元月的頭二個交易日,金價達到634美元。也就在這個時候,全世界各大央行行長和財經首腦的市場智商低能暴露無疑。在此之前,各大央行拚命拋售黃金儲備,像美國財政部總共拍賣了6%的黃金儲備。

而現在,麵對如此強大的黃金牛市,他們開始高談闊論要恢複黃金在貨幣體係的傳統角色了。典型者便是美國財長米勒,他宣布財政部不再出售黃金。在米勒宣布之後的不到30分鍾,金價便大漲30美元,達715美元。到了元月21日,金價創下850美元的曆史新高。當時,人民幣對美元彙率是多少?建國時期,一美元兌換第一版80元,不久,人民幣貶值五十多倍,為一美元兌換42000元人民幣。此後,國家更換新版,規定一美元兌換倆元多,但不允許民間兌換。此後,二十多年不變。改革開放,人民幣1980年,一美元兌換1塊半;1981年,一美元兌換1元七角……這些隻是官方價格,都是私人所不能兌換的。有需要美元的人士就到黑市拿人民幣兌換美元。1980年,北京、廣州黑市價已經突破一美元兌換人民幣八元、十元不等。此後,一路上揚。一般,黑市比官方一美元兌換人民幣要多幾倍。綜合化看待當時的中國黃金,實際是政治化的東西。和其他事物一樣,被政府‘政治化’的很多!吃、穿、住、行……最後,人都被‘政治化’。我們都不是‘人’。難免出現很多‘風流千古’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事實。這些‘政治化’的東西也有其優越性!也就是如果科學決策、分配,它可以把許多社會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可以少走彎路。它實際是把未來的經濟活動用一個實驗室來完成社會實踐。它和市場經濟好像人手的手心、手背,倆者互補,一個不可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知道這些,唯計劃是計劃,不隨機應變,唯市場是市場,不計劃一下,難免會掏天價學費。因此亡國,是曆史國家都犯的主要錯誤。

這個錯誤是造就香港成為人間天堂的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尤其顯現!香港跟沿海、內地形成三級市場。香港為一級,沿海為二級,內地的成為它們撈錢的聚寶盆。外貿、走私已經成為促使經濟發展的源泉。根據曆史可知,1949年的香港經濟遠不如上海。大陸解放後,中國封鎖中國政治經濟,中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進口,大都隻能通過香港進行。所以,一直扮演是中國大門的角色。作為中轉、中間商的香港,因此而繁榮起來;這幾十年有一個規律:大陸經濟發展順利,香港就繁榮;大陸經濟緊縮,香港經濟就衰退。1985年我們大陸進行治理整頓,降低增長速度,香港經濟馬上處於困境、現在的香港,是世界罕見的一朵“花”。但是,香港這朵鮮豔的“花”,是靠根、莖、葉和泥土――大陸供給它養分而開的。近十幾年,香港經濟發展突飛猛進,GNP直線上升,主要原因是大陸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增長很快。我國沿海地區開放後,大陸通過香港進行的過境貿易,l978年為108億港元,1980年躍升一倍,1982年,又翻倍。以後,三年一個倍增。至此,香港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貿易、交通、旅遊、信息和通信中心。香港是僅次於紐約、倫敦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特點是由優勢演變而來的。

自1910年香港金銀貿易場主持香港黃金現貨交易始,時至今日,香港金市已有80多年的曆史。但它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性黃金市場,隻有在1974年1月1日港英當局撤銷1947年5月16日起開始實行的“禁止黃金進出口條例”後,香港金市才真正開始其躋身國際五大金市(倫敦、蘇黎世、紐約、芝加哥、香港)行列的進程。這些年來,香港金市憑著嚴密而有效的規章製度、從業人員的信守精神,雖然不斷遭受到各方麵的挑戰,在香港黃金巿場巍然屹立扮演重要的角色,為本地及國際投資者、金商,提供了一個具有連續性的黃金巿場,可以讓大家充份利用黃金作為投資、投機、對衝和套戥的對象。創立至今,除1941至1945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而關閉外,其餘時間,均依照章程營業,為投資者服務。最值得本場自豪者厥為1980年1月,蘇聯揮軍入侵阿富汗,金價於1月18日創曆史高價,每日達港幣$4,855。00,惟於同月23日巨幅下挫,最低見港幣$3,590。00,數日間高低價相差達$1,200。00,當時全世界主要金巿,悉數停板,獨本場製度健全,應變有方,是全球惟一照常開巿的金巿。1983年2月初,由於石油降價,美國聯邦儲備局收縮銀根、利息高企等因素關係,金價一度大幅波動,美國、新加坡等金巿先後停板,惟香港金市仍繼續開巿,如常買賣。

香港金巿在國際金巿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原因是多方麵的。政治穩定、貿易自由、尊重私有產權、法治基礎深厚,而交通運輸便利、通訊設備先進、金融體係健全、監管製度嚴謹等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要指出的是香港位於亞太區,因為時差的關係,填補了紐約收巿後,倫敦未開巿前的一段時間真空,方便國際投資者繼續在香港買賣,或進行對衝或套戥等活動。國際性的黃金買賣全日24小時在歐美及亞洲地區不斷進行。

香港金市是期現合一的巿場,它的原理是這樣的,貿易場的買賣雖然以現貨為基礎,即日平倉交收為原則,但有一套交收倉費的製度,可以將現貨交收延遲至翌日,甚至無限期遞延,直至平倉為止,因而發揮期貨的功能。倉費是每日早上11時正(99金)及11時15分(公斤條)在巿場公開議定的,屆時有意交收現貨金條行員分別登記上板,由現貨供求決定是日的倉費。關於風險管理方麵,主要透過兩項措施,第一是設立保證金製度。每一行員的信用額目前是1,000兩或75公斤,在這範圍內免付保證金,否則每100兩須付保證金港幣2萬元及每5公斤付保證金港幣2萬8千元予本場。信用額兩數及保證金銀碼均隨金價波幅由理監事會隨時調整,以平抑風險。記得80年初旺巿時,每百兩保證金高達港幣16萬元。因為有這個機製,所以貿易場於曆次黃金風險潮中均能履險如夷,平安渡過。另外一項重要的措施是折價停板,根據章程,金價上落價位與前巿公價比較,每百兩相差達到港幣400元(公斤條:每克港幣10元),即需實行折價。舉例而言,依目前保證金標準,上巿公價為3,500元,現巿於未定公價前已上升至3,900元或下跌至3,100元,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實行折價,而折價與一般巿場升跌停板差不多,本場依例需由理監事會通過公布執行,宣布公倉買賣停止,以折價價位為公價,立即登記上板交收現貨,議訂倉費,所有公倉買賣,一律以公價折實,作為了結,並照公價交收,折價後需隔兩巿時間,然後才可以複巿,買賣需要從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