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驚世駭俗的卡久拉霍性愛廟群(2)(1 / 2)

阿亮在給我們介紹了這些說法之後,亮出了他自己的觀點:“其實,這裏就是古人修建的一個性教育的大課堂。這些裸雕代表了印度傳統中人生的一個奮鬥目標:性愛。性愛是最富於激情也是最完美的人生享受,‘愛’是與生俱來的,可以無師自通,但‘性’卻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因此,卡久拉霍的雕飾也就是石刻版的《愛經》(Kama Sutra),是教育婆羅門男孩如何成長為男人的。而寺廟是人們最常到的地方,也就是最合適的教育場所了。你們都去過鹿野苑了,知道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曾經輝煌至極,大批的男人出家當了僧侶。公元10世紀,阿富汗伊斯蘭教入侵印度,征服印度旁遮普,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穆斯林王朝,佛教在該地土崩瓦解,所有的佛教信徒都被殺死,蕩然無存。12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北印度,攻占塔拉因、波羅奈國、比哈爾、西孟加拉國、古爾的艾伯克,搗毀已存兩千年之久的超戒寺佛教中心、丹塔普利寺等等,所有被發現的僧侶都被屠殺。大屠殺之後,幸存的僧侶及班智達,亡命去了尼泊爾、中國的西藏、緬甸、柬埔寨。隨著佛教在印度的衰亡,人口驟減,選擇在卡久拉霍大規模修建性廟群,就是為普及性知識,鼓勵百姓生育啊!要不然,現在的印度怎麼會成為擁有十二億人口的大國呢?”

此話在理。當我們看完東、西兩區廟群後發現,數也數不清的雕像技法之嫻熟,內容之廣泛,想象之豐富,都堪稱世界石刻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這裏不僅是雕塑和建築藝術愛好者的天堂,而且也是了解中世紀印度中部地區人們世俗生活的一扇比較直觀的窗口,絕不是一個令紛至遝來的遊客想入非非的色情畫廊。

卡久拉霍這些雕像的存在,無疑顯示出當時印度人性觀念中,性不是一種隱私行為,不需要秘而不宣。相反,性是自然的、幸福快樂的,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若要了解印度的性,不可不來卡久拉霍的性愛廟群,這是印度性與宗教結合的最佳典範。但是,大約在13世紀,昌德拉王朝衰落了,這些神廟也就漸被世人遺忘。到16世紀,卡久拉霍似乎失去了其所有的重要性,由一個客商雲集的繁華都市淪為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使表現性愛的這些神廟躲過一劫,終於有二十多座保存了下來。直到1838年,這裏才被布特船長重新發現。又過了二十多年,有一位名叫康寧安的考古專家考察了這裏,研究了這裏的廟宇、雕像、碑銘和神殿廢墟,在1864年寫成報告,記錄了八百七十二尊雕像,並讚歎其“雕塑的華美”和“雕塑的豐富性”。

如果說,這些神廟中的性愛雕像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性觀念,那麼,在經曆了漫長曆史時期之後,印度公眾的性觀念已經變得多元。從16世紀到20世紀中葉,大多數時期印度分別受穆斯林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統治,這兩種外來文化對印度都有較大的影響。伊斯蘭教對性的態度比較保守,而英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同化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精英,向他們灌輸維多利亞思想。1947年印度獨立後,西方性文化觀仍然影響著印度,印度人的性觀念也就變得複雜,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一些印度人提倡禁欲,甚至很多印度男性三四十歲以後就徹底禁欲了,偉大的聖雄甘地三十七歲那年斷然立誓禁欲,此後一直沒有性生活。印度前總理德賽在八十一歲時也自我誇耀說從三十三歲開始就沒有過性生活了。

以禁欲派的價值觀,不難理解卡久拉霍性愛雕像是難以被接受的。甘地便認為這些廟宇非常令人討厭,並讓一群希望毀壞廟宇外牆的人去清除這些“下流而尷尬的雕塑”。甘地是印度獨立的精神領袖,現代印度的國父,在人民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的個人好惡,使卡久拉霍廟群性愛雕塑的命運危在旦夕。這立即使我聯想到三十多年前我國最大的一幅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