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不能成為炫耀的資本,缺陷也不能作為懈怠的借口,別卑微地低下頭來,相信你所擁有的天賦,再配上你不懈的奮鬥,一定會呈現出一種驕傲的姿態,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向世界展示自己獨特的優秀。
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是芬芳的
品學兼優的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投身商海發大財,也沒有躋身政界去求得一個顯赫的官職,而是毅然地選擇了靜靜的瓦爾登湖。在那遠離塵囂、遠離現代文明的湖畔,搭建了一棟簡陋的小木屋,屋後栽樹,屋前種菜,自己開荒種糧食,過起了近乎原始的簡樸生活。
當然,更多的時候,他隻是久久地坐在瓦爾登湖畔,靜靜地看書、思索、寫作,盡管他寫的書,出版商不賞識,他的手稿在當時許多人眼裏不過是一堆廢紙,但他仍不改初衷,依然堅持每日靜思、寫作。
他44歲因肺病死於康科德,一生中沒有一個女人愛過他,他生前也沒做過什麼“成功”的事情,似乎他的整個人生都糟糕透頂了。直到多年以後,人們才驚訝地發現他的那些睿智的思想,足以跨越時空,營養人類。
梭羅博物館曾在網站上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你認為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結果,超出92%的431439位世界各國身份、職業、信仰等均大不相同的被調查者,均不約而同地點擊了答案——否。梭羅博物館進一步追問大家:為什麼認為梭羅的生活是幸福的。被調查者的解釋雖然千口千詞,但有一點卻驚人的一致——因為梭羅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
那麼,是不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就一定會擁抱幸福呢?顯然,問題絕非像人想象的那樣簡單,無論是曾經滿懷欣喜地投入了自己喜歡的生活,還是被迫地選擇了後來的生活,很多人在回首人生時,常常會流露出太多的不如意。
一位曾在官場中呼風喚雨的大人物退休後,連連感慨:“原來覺得自己最適合當官了,幾十年隨波逐流地沉浮於宦海,身心疲憊了大半輩子,到老了,方知曉那絕對不是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
一位發了身家千萬的知名企業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無限惋惜地說:“自己年輕時最喜歡的是音樂,原本想要掙點兒錢,以便更好地投資自己的興趣,結果成了商人,音樂隻是從前的夢想了。”
還有很多人,在回首人生時,經常會不無遺憾地發現:他們原本有過許多人生追求,但在生活的巨大漩渦的裹挾下,自覺或不自覺地拋卻了最初的想法,擁有了一份自己未必喜歡的生活,盡管其中不乏成功的喜悅,但總是缺少自己想象的那種幸福的感覺。
在報社當記者的,不住地抱怨自己寫稿子要看很多人眼色,該寫的稿子不能寫,不願意寫的卻要硬著頭皮寫;搞房地產的,連連感慨這年頭的人事關係實在太複雜了,傷神累腦地忙了半天,不知哪個小差錯,就導致前功盡棄了;在銀行當個小官的,更是一臉苦相地後悔當初不該短視,選擇了現在三天兩頭要裁員的行業……
其實,每個人無論選擇了怎樣的生活,不管是自己選擇的,還是命運安排的,哪一種生活裏麵都包含著無數的苦辣酸甜,幸福或糟糕。學會熱愛眼前的生活,學會從中創造快樂,學會從中享受快樂,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一位詩人說得好——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是芬芳的,隻要發自內心地喜歡。
下一塊巧克力
湯姆·漢克斯曾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喜劇演員,但他不甘心總是在舞台和生活中扮演一個無名的小角色,他一麵刻苦地向那些優秀的演藝人員學習演技,一邊不斷地嚐試各種被別人視為不可能演好的角色,一次次的失敗,並沒有挫傷他進取的勇氣。終於,在1988年,他憑借在影片《飛越未來》中的出色表演,贏得了很大的聲譽。
1993年,漢克斯在影片《費城》中飾演了一個患了艾滋病的男同性戀者。以他當時的名氣,出演這樣一個邊緣人物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1993年正值同性戀話題初入好萊塢時期,牽動了艾滋病毒危機意識,主流片場對此的態度是極為謹慎。但漢克斯為了拓寬戲路,拋卻了許多世俗的顧慮,大膽地進行了藝術嚐試,並以其優秀的表演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一年後,憑著在影片《阿甘正傳》中傑出的表現,他第二次榮膺奧斯卡影帝。
在巨大的成功麵前,漢克斯沒有讓響亮的名聲絆住自己繼續探索新角色的腳步,此後幾乎每年他都有新片問世,且每個角色都給人全新的感覺。從1995年《阿波羅13號》中的宇航英雄,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到1999年《綠色奇跡》中的監獄長,漢克斯以其對角色深刻的藝術把握、爐火純青的細膩演技,塑造了一大串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一次次贏得無數的掌聲和鮮花,被影評家們譽為“戲路之廣、對角色塑造力之強無人能出其右”的傑出表演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