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記《岸邊與案邊》後記(1 / 1)

我寫散文,不喜歡把散文往熱鬧處寫,而喜歡把散文往寧靜處寫。寧靜的地方,空間才會開闊,思想才會自由。

文章寫多了,就想把它們收集起來,出本書,這次正好有了這個機會。

這些作品發表後,我把它們收集起來就沒有再翻過,現在又找出來重新檢索校對,過去的生活又一一浮現出來,感概之餘,使我明白一個道理,寫散文要真。

我曾在工地上看到一位拾荒者,他用一個金屬探測器在廢墟上不停地掃著,探測器一碰到金屬就發出叫聲,拾荒者就彎下腰來,把那塊埋沒在垃圾裏的金屬找出來。我想,散文就是我們手中的那個金屬探測器,就是用來對生活的尋找。因此,散文一定要真誠。過去有人討論散文能否虛構,我認為散文還是要盡量避免虛構,否則就寫成小說了——散文與小說是鄰居。

對於書,名人說了很多,但我喜歡波蘭作家米沃什的一句話:“在一個量化繁殖的時代,作品選可以保證個人的聲音不致被集體的聲音所吞沒。”這也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吧。

現在,創作於我來說已是生命的一部分,我會把自己最好的精力用在文字上——這些小螞蟻一樣黑色的東西,它們成群結隊,它們的身上凝結著微弱的光芒,搬運著比自己身體重十倍的重量。

這本書從最初動手編輯,到最後的完成,凝結著許多人的汗水,如著名作家賈平凹老師為我題寫書名,著名裝幀設計家韋君琳老師為我進行封麵設計,在此,我一並向他們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