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安史之亂暴發(1 / 2)

大唐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

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部落力量組成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以“憂國之危”、奉皇帝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公然反叛。

一場巨大的危機降臨到盛世大唐頭上!

皇帝李隆基繼位後,勵精圖治,拔除沉屙,革新吏治,任用賢能,施行了政治、經濟、民生、軍事方麵的一係列改革。經過明君賢臣二十幾年的努力,各方麵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天下大治,大唐進入全盛時期,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但承平日久,經曆了開元盛世輝煌的大唐,君臣百姓幾乎沒有什麼憂患意識,官民皆疏於戰,安祿山叛軍至處幾乎沒遇到像樣的抵抗,河北諸州縣望風而降。叛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製了河北大部及河南一部州縣,兵鋒指向東京洛陽、西京長安。

皇帝李隆基於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大為震怒,他立即下詔召集勤王之師,令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率臨時征召的大量軍隊,出潼關東征,準備阻擊叛軍的推進。

但安祿山手下的人馬長期屯邊作戰,實戰經驗豐富,戰鬥力在所有大唐軍隊中可以算是數一數二的,朝廷臨時調遣的兵馬根本無法阻止叛軍的快速推進,鎮守洛陽的封常清接連敗北!

十二月十三日,東京洛陽失陷!

叛軍攻克洛陽後,並未停留,繼續西進,兵鋒直指長安。

隻不過因為年關將近,又逢大雪,叛軍進攻的腳步才遲緩了一些。

封常清從洛陽潰敗後,退守陝郡,與高仙芝合兵一處。封常清、高仙芝自知無法在短時間內擊敗叛軍,隻得采以守勢,放棄陝郡,退守潼關。潼關是防守長安的門戶,要是潼關有失,長安也將不保。

但封常清的一連串敗績及聯合高仙芝所部大軍後退守潼關的舉措惹惱了皇帝李隆基,在宰相楊國忠的強烈要求及監軍宦官邊令誠所奏“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裏,又盜減軍士糧賜”等言的蠱惑下,朝廷最終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

在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後,大唐朝廷任命在家養病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大軍統帥,加封其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率軍鎮守潼關。

天寶十五載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

正月十一日,安祿山派遣兒子安慶緒率軍攻打潼關。

哥舒翰率軍苦戰後擊退來犯之敵,但沒有乘勝出關追擊,隻是依關而守。

隨後安祿山派部將崔乾佑駐軍陝城,田乾真進兵關下。

崔乾佑和田乾真時常派兵到潼關城下騷擾或挑釁,哥舒翰一概不予理睬,更不出關作戰,隻是依潼關天險而守!叛軍攻擊時集精銳人馬上城頭殺敵;叛軍不攻時候則偃息旗鼓,一心操練軍士!

叛軍無法攻破潼關,望關興歎之餘隻能派大軍屯於潼關城外數十裏處,與哥舒翰軍對峙。

在叛軍攻占洛陽,並向長安進兵的時候,各地起兵反抗叛軍的行動也此起彼伏,給叛軍造成很大麻煩。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兄弟召集河北十七郡吏民抗擊叛軍,形成了很大聲勢,並切斷了洛陽至範陽的驛路,一度讓安祿山軍中軍心動搖。

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率軍東進,擊敗安祿山手下大將高秀岩,乘勝攻占了靜邊軍,並奪取馬邑;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軍出並陸,攻下了常山城。連取大捷後,郭子儀、李光弼兩軍合兵。

叛軍東進被真源縣令張巡所領義軍阻於雍丘,南下又被山南節度使魯炅擋在南陽。

後方不穩,再加之潼關久攻不下,安祿山終日惶惶不安,打算放棄洛陽,退兵回範陽老巢。

整個戰略形勢朝著對唐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二。

興慶宮,興慶殿內,麵有喜色的皇帝李隆基端坐在禦座上,樂嗬嗬地看著殿下諸臣。

一連串的好消息傳來,振奮了人心,這半年多以來一直愁眉不展的李隆基,也終於放下心來了。

局勢朝著對朝廷非常有利的方向發展,安祿山準備從洛陽撤軍,退回範陽了,接連收到這些好消息的李隆基,也就在第二天一早就召集了一班重臣,商議對策!

執掌大唐四十多年的李隆基今年已經年過七十了,這些年沉醉於音樂創作和與楊玉環之間所謂“愛情”的他,早就沒了年輕時候的英武與鬥誌,再加上年歲已大,有些老暮了,這大半年來又連續不斷收到不好的消息,讓他心力憔悴。今天他精神還不錯,但依然難掩他臉上的遲暮!

在看到要召的大臣們都到齊後,李隆基坐直了身,看著殿下諸臣問道:“諸位愛卿,顏杲卿、顏真卿兄弟在河北截斷洛陽與範陽間的聯絡,郭子儀、李光弼接連重創賊軍,安賊所領的叛軍有退守範陽的打算,如此大好形勢下,接下來要采取何種禦敵方式,朕想聽聽諸位愛卿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