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諸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把眼光落在殿首的右相、文部(即原吏部)尚書楊國忠身上,沒人敢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回答皇帝的問詢。
叛軍剛起的時候,麵對叛軍的攻勢,朝廷的兵馬無力抵抗,洛陽在幾天內就丟了,其他各地戰場的形勢也很危急。官軍與叛軍作戰,鮮有勝跡!兩個月前,皇帝盛怒之下,更是處斬了統兵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鬧的人心惶惶,軍心不穩,人人自危!如今聽聞有很多好消息傳來,安祿山所領叛軍準備退回範陽,許多大臣竟然有點不知所措的感覺,對接下來如何安排戰事,更不知道要怎麼說。
如今朝中的大權大落在宰相楊國忠的頭上,他很得皇帝李隆基的信任,提議很少有遭到反對的時候,除了楊國忠奏議安祿山將反的事外。楊國忠一再說安祿山要造反,李隆基隻是不信,但如今證明了楊國忠的預言是正確的,李隆基懊悔之餘,對楊國忠的話更是言聽計從,連封常清和高仙芝這樣兩位功勳卓著的戰將都在楊國忠的一再蠱惑下殺掉了。
楊國忠很滿意眾臣唯他“馬首是瞻”,也在接受了眾臣的注目後站了出來,作禮稟奏道:“陛下,賊軍氣勢已盡,離潰敗不遠了!北方戰事對朝廷甚有利,安賊連洛陽都準備放棄了,再過幾日定會從潼關撤軍。依臣所見,應該趁北方連續大捷,將士士氣大盛時候,一鼓作氣,盡滅叛軍於潼關城外!哥舒翰所領屯於潼關的人馬有二十萬,遠勝於賊軍,要是趁賊軍沒防備之際掩殺出去,定能破敵!”
見楊國忠站出來首先表態,眾臣都鬆了口氣,武部(兵部)尚書韋見素馬上跟著站了出來,讚同楊國忠的建議:“陛下,臣附議,賊軍氣勢已萎,攻至潼關下的賊軍不過數萬,我屯守潼關的人馬有近二十萬,應該趁敵士氣氣挫之際衝殺出去,一戰就能挽回敗勢,甚至就能將叛亂平息!
韋見素表態之後,接著又有數位重臣站出來,表示了相同的意見,但就在大家都認為意見很快統一下來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卻站出來反對了,“陛下,臣有異議!如今洛陽、潼關一帶的叛軍兵威依然很盛,哥舒元帥所領人馬都是新募集的軍士,守城勉強可以應付,但出城擊敵則不行!要是傾潼關之力出戰,那潼關將無兵據守,若賊兵突襲潼關,則潼關必失;潼關一失,長安危矣!臣覺得應該據潼關天險而守,待各地勤王之師抵達後再出戰,而不應傾潼關兵馬出戰!要是作戰失利,長安危矣!”
看到有人站出來和他唱反調,與哥舒翰有隙,這段時間與哥舒翰鬧了很多不愉快,一直想借刀殺人的楊國忠一臉的惱怒,馬上再次站出來,力陳道:“陛下,臣反對陳將軍之意,現在決不能隻守不戰!北方連續大捷,我軍士氣大漲,賊軍惶惶不可終日,臣覺得應該趁我潼關大軍數量占優勢,賊軍氣衰,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趁機出擊!集優勢兵力出擊,必定能取得勝利,挽回局勢!賊兵一潰千裏也不一定!那不隻長安之危能解,叛亂馬上可平也有可能!”
“陛下,臣反對楊相公此議!”陳玄禮馬上再次站了出來,以一副惶惶然的神態大聲地申辯,“陛下,安西、隴右的兵馬還未抵達長安附近,靠新募集的人馬無法與賊軍對抗,不據城而守必敗!現在要做的就是避賊軍鋒芒,利用潼關天險而守,待各地勤王之師趕過來,再與賊軍決戰,這是哥舒元帥數次力陳的正確之道!陛下,萬不能領哥舒翰率軍出潼關作戰啊!”
“陳將軍此言差矣!要是聽任賊軍圍困潼關而不出擊,那我大軍的士氣會更低落,如今賊軍隻幾萬人馬抵潼關城外,破敵很輕鬆,要是等賊軍全部抵達潼關城外,那再想破敵就難上加難了!陳將軍休得再說此等延誤軍情之事了!”說著,楊國忠又對頹然而坐,一直沒有表態的皇帝李隆基作禮奏道:“還請陛下果斷下決定,立即遣哥舒翰率軍出城迎擊賊軍,以盡快平息賊軍的反叛!”
見楊國忠如此蠻橫無禮,陳玄禮隻得悲憤地退下,不再言語!
“唔!楊愛卿所言甚有理,朕允了!”禦座上的李隆基終於下定決心,“宣朕旨意,馬上令哥舒翰,傾全部人馬,出潼關迎擊賊軍,務必將賊軍前鋒全殲,重奪陝郡,並攻取洛陽!”
李隆基宣布完命令後從禦座上站起了身,準備離開,一直侍立在身邊的心腹宦官高力士馬上跟上。
皇帝在宣布了命令後離去,眾臣也就帶著不同的心情各自散了。
但誰也不知道,今日緊急朝會上決定的事,將會給大唐帶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