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弘的“加油”聲中,女兒的情緒越來越高漲,“爸爸,還有一個月就期中考試了,我要讓60分翻跟鬥!”果然,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在四年級的一次會考中,父母們最關注的就是“語文狀元是誰”?當他們知道是周婷婷時,都震驚了。而此時,婷婷又勇敢地從四年級跳入了六年級。到了六年級,語文、數學還好,英語卻成了大問題。
於是,周弘先教她學會了48個國際音標,然後讓她自學26個字母、單詞、短句,最後是課文。周弘不停地在一旁欣賞她:“婷婷,太了不起了!3歲半還不會講話,普通小學卻跳了兩級,雙耳全聾的孩子現在竟然自學英語,人世間還有比這更值得自豪的事嗎!”
在這種極度的賞識之下,婷婷越學越激動,她用半個月趕上了落下一年的英語課程。畢業時,她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跨入了27中的大門,在她童年的生命中畫上了一個比較完美的句號!
到了中學以後,婷婷又遇到了新的挫折。童年的磨難沒有把她壓垮,但在榮譽麵前她卻差點全軍覆沒。她先後被評為“石城好少年標兵”、“全國百名好少年”、“全國十佳少年”、“全國十佳殘疾少年”。
榮譽、掌聲、鮮花和閃光燈,讓婷婷“飄”起來了。同學們慢慢地從羨慕她變成了嫉妒她,上學、放學都沒有人和她一起走,她感到非常孤獨。
周弘想,他這個做父親的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開始反省。這時他才真正認識到,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尤其是要注意培養孩子健康樂觀的性格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從那以後,周弘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塑造女兒的性格上。每星期六晚上,他都要和女兒談心,讓她把心裏的煩惱說出來,幫她分析,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堅持了將近兩年,周婷婷的心態漸漸好了起來。
有一天晚上,婷婷感歎地說:“爸爸,我發現你10年前和10年後的教育方法完全不一樣,10年前你總是開發我的智力,而10年後你卻始終在塑造我的人格。”
這時,周弘激動得快要流淚了,因為女兒終於領悟到了他的良苦用心。
初中畢業後,周婷婷從27中跨入了南京一中的大門。就在周婷婷逐步走向成熟的時候,一個可怕的現實又來了。一中彙集了各個學校的尖子生,周婷婷終於不及格了,不是一門不及格,而是幾門不及格;不是一次不及格,而是多次不及格,最低考過44分。但周弘始終堅守“你考得好,爸爸為你歡呼;你考不好,爸爸為你分擔憂愁”的諾言。
當婷婷非常難過地把考試不及格的消息告訴父親的時候,父親很平靜地對她說:“太好了!”婷婷疑惑不解地看著父親:“這有什麼好的?”“暴風雨終於來了!你不是要做海燕嗎?沒有暴風雨,怎麼體現海燕的頑強呢?”這是父親的鼓勵。
周弘告訴女兒,一個學生就算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都沒有失敗,可他能保證自己到了社會上也沒有失敗嗎?問題並不在於失敗,而在於一個人如何麵對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說,失敗就是推遲的勝利,失敗後的勝利更有價值。他不斷鼓勵女兒:“成績不好沒關係,關鍵是不能把自信毀了。婷婷,你就是考最後一名,爸爸也會為你感到自豪!”
可女兒並不理解,周弘繼續說:“在人生的跑道上,有個斷了一條腿的孩子在和健全的孩子們賽跑,他跑在最後,別人會不會嘲笑他?”“不會。”“當他含著眼淚超過倒數第二名,再超過倒數第三名的時候呢?”“全場會一起為他歡呼!”
周弘說:“你就是在聽力全無的情況下和健全的同學們競爭,就算是最後一名又有什麼理由自卑呢?更何況你還不是最後一名。現在並沒有人看不起你,關鍵的問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周婷婷又一次戰勝了自己。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難,這時,孩子就會感到痛苦、傷心。有的父母看到孩子遇到一點兒困難,就會幫孩子處理,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充當孩子保護神的角色。
但是,這些父母應該想一想,自己的做法看似幫孩子擺脫了困境,實際上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為,這並不是在鼓勵孩子去發現並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而是在否定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失去了獲得必要經驗的機會,讓孩子永遠也不能戰勝自己。
教子點睛: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應該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克服困難,而應該鼓勵他用自己的能力去戰勝困難,告訴孩子,遇到困難要勇於麵對,大膽解決,不要期待他人的幫助!這樣才是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堅信孩子“行”
周婷婷成功後,全國數百家報刊、雜誌作了報道。於是,找周弘“取經”的人絡繹不絕,最多的時候他每天要接待兩三個家庭,他恨不得把自己心中所有的奧秘都講出來。這時,他才感覺到,有些東西似乎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要把心中的奧秘講出來太難了!
但周弘很清楚,女兒並不是“神童”,她隻是一個受到了良好教育的普通的孩子。於是,周弘發誓要把這種方法的原理用一個字歸納出來,讓所有的父母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他苦苦地思索著。
他想明白了,教育孩子的奧秘就在於父母心靈深處是堅信自己的孩子“行”還是“不行”,如果堅信孩子“行”,哪怕孩子弱智,有殘疾,也不會覺得沒有出路!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對超常兒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國專家來我國訪問的時候,到一所學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老師說:“先生,您能不能幫我把班裏智力超常的學生挑出來?”專家爽快地答應了,然後自信地用手在學生中指點起來:“你,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