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當一個人有惰性心理時,常常會有以下的表現:
1.你打算做一件事情,但就是遲遲不行動。與此同時,有更吸引你的事,使你顧“此”失“彼”。
2.有時埋怨自己拖延時間,但總為拖延找借口。
3.你也覺察到拖延時間的害處,可仍在拖延已經決定要做的事。
4.有時勉強幹一件事,幹了一部分,還需要在努力才能完成時,你卻放棄努力。
5.什麼事都一拖再拖,無休止地拖下去,結果一事無成。
6.你也為以拖延的“惡果”引以為戒,也決心下不為例,但舊病複發,而使自己陷入又一輪的“感情折磨”中。
惰性的主要表現
就是做事拖拖拉拉,愛找借口,虛度時光而碌碌無為。而人的計劃、理想、抱負就在這拖拉與借口中變成了泡影。一個人一旦貪圖安逸,並積習成性,就會給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巨大的負麵影響。舉例說:當羊群出欄的時候,用一根棍子擋在門口。第一隻羊就會跳出去,當第二十隻羊跳出去後,把棍子拿走,第二十一隻羊還是會跳出去,這時明明沒有棍子擋著。可是羊還是做跳而不做走出去。做事要有上進心不能總是依賴別人。別人怎麼做而自己不一定要跟著那麼做。要有創新的意識。作為中學生,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刻,如果發現自己身上有惰性,那麼請下決心,努力去克服,否則一事無成。在我們當中存在兩類有缺陷的學生。第一類我們稱之為懶惰的聰明人:這類學生自認為智商較高,悟性較強,頭腦靈活,便懶於動手,常常課上不記筆記,簡單地把重要內容標在書上,課下沒有及時複習的習慣,練習冊也不能按要求認真完成,由於這部分學生的問題容易被老師發現,常常是被老師督促的對象;這部分學生往往有突擊了幾個月便考上不錯學校的經曆,但後來由於學習抓得不緊,成績下滑,但心裏一直期待著在以後的考試中也有先前的奇跡;這類學生中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差一點分進入了分校,目前成績與正式班有差距,卻自認為有潛力,隻要努力就會趕上來。殊不知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單憑興趣,情緒化地安排學習節奏,是對學習不負責任的態度;更何況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吃苦的事,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潛力也難以挖掘出來,也沒有意義。第二類學生我們稱之為勤奮的懶人:這部分學生往往被老師忽略,因為我們常常看到的是他們一直埋頭寫字,不斷做題又不斷地被題目卡住,這類學生為什麼稱為“懶”呢?因為他們用勤於動筆的表象掩蓋了懶於動腦的本質。動腦的習慣就是思考的習慣,思維啟迪應該是在一個人的幼年,而非現在我們說的這部分學生的問題並不是智商不高,而是不善於積極地思考。任何人對某一學科規律的把握都不是天生的,這需要學習中不斷探究,並培養深入思考的習慣,構建新型學科的學習思維模式。有些同學認為:我多寫幾遍,多記幾遍,不一定非得想明白。這在短期是看不出問題,但等到知識多了,需要綜合能力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動腦不足的缺陷。之所以把以上兩類學生稱為學習上有缺陷的學生,是因為無論是手懶,還是腦子懶,都會阻礙知識的掌握。
最後,要對大家說的是:你最大的敵人不是繁重的學科知識,也不是老師家長的期待造成的壓力,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的惰性,所以,克服惰性,你才會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