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改掉高分低能的錯誤觀念(1 / 2)

積累知識,也應該有農民施肥的勁頭,撿的範圍要寬,不要限製太多,不論雜革、糞便都一杌拴回來,讓它們統統變成有用的肥料,滋養作物的生長。

有人認為,現在高分低能的孩子越來越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也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具體反應。對這種現象應該有一個深層次的分析:傳統觀念認為,人的質顯量主要是知識質量,教師把學科知識作為一堆現成的成果來教,對學生的要求僅僅是接受、記憶、再現這些知識成果,使學生變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二十世紀後期,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變革要求開發人的智力,使教育質量觀發生了改變。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各界對教育,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在這種形勢下,作為選拔人才手段的考試製度的改革也不斷深入,考試標準逐年提高,為四化建設選拔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考試逐步在各行各業中顯示出它的絕對性和權威性。但不容忽視的是,它還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弊端——高分低能。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問題:教育思想更新不徹底,考試製度改革力度不夠。教育思想就是培養人才的理論的基本觀點,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核心內涵表現在培養人的問題上:一是為什麼培養人,二是培養什麼樣的人。三是如何培養人。教育思想的變革就是要確定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和明確的培養目標,亦即是變單純的應試教育為國民素質教育。

《義務教育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必須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到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現在雖然我們已經在大力提倡本質教育,但由於長期封建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國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現行的考試製度都是為選拔人才而設置的,考試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揮棒,升學率變成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硬性指標。對於普通中學來說,會考和高考就成了評價學校辦學質量和考核教師教學水平最具權威性的準則,在這種環境下,“教什麼,考什麼;考什麼,教什麼;教多難,考多難;考多難,教多難”就成了中學教學工作的根本原則,年複一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上就圍繞著這個指揮棒轉,而社會上又往往以升學率高低作為評價一所學杜教育質量的主要標準,為此,無論重點中學還是一般學校,都崇尚加班加點,全力以赴提高“升學率”。

其實,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外,還有各方麵的原因。比如現有的教育體製,再加上現行的考試製度,素質教育就很難在中學真正地全麵貫徹執行,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患知識狹窄、偏科嚴重的殘疾,便是靠死記硬背,被教師“灌”出來的高分低能兒;教育管理措施不當,沒能有效地發揮教師的積極因素。由於舊的人才觀,質量觀的影響“以分論人,以分量才”的片麵現象長期存在,社會評價學校的教育質量是以升學率的高低作為標準,學校領導評價教師的水平高低,工作好壞是以所教班級學生的升學度、合格率為依據,教師檢驗學生是否獲得了係統的知識,甄別好學生與差學生,是以考試分數為準則;還有上級管理部門不斷地組織統考統測,並且給各個學校排名排隊,致使學校領導給教師加壓。學校為了在社會上留下好名聲,為了下一年能有較好的生源,想方設法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提高分數和錄取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切與經濟掛鉤,與晉升考核掛鉤,用經濟這根杠杆來達到這一目的,於是就設立高考獎、會考獎。達不到標準,非但一分錢拿不到,還要在教師大會上點名挨批評,這樣一來,教師即使不為獎金,也要為麵子拚命幹。要想學生考得好,教師明知不符合教育規律,不利於發展學生個性,有礙於學生健康成長,卻還一味樂此不疲地采用“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重模仿,輕創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