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曆史李存孝,當代更英雄
中國曆史,可以細分為不同的長時期、短時期,不同的大時代、小時代,每個時期、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當時的武功天下第一,都能各領風騷三五年、十幾年。但能被稱之為五千年來中國曆史上武功天下第一的,則隻有五代時期飛狐縣的李存孝。
在冷兵器時代,在中國二十四史典籍中,武功卓絕、勇冠三軍、名震遐邇、力敵萬人的將領不下數萬之多。但能被史書正史譽稱為“驍勇冠絕,未嚐挫敗”、“挺身陷陣,萬人辟易”這稱譽的將領和武功,則隻有五代時期飛狐縣的李存孝。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中記載,存孝,飛狐人,所謂安敬思者,善騎射,攻葛從周,敗張浚、韓建,數有奇功。
《舊五代史·卷五十三·列傳五·李存孝傳》記載: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撾,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辟易,就是退讓、躲避、逃避、退避、逃跑。)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義兒傳·李存孝傳》記載:存孝猨臂善射,身被重鎧,櫜弓坐槊,手舞鐵楇,出入陣中,以兩騎自從,戰酣易騎,上下如飛。(槖,讀TUO,囊也。——《說文》解釋為:小而有底曰槖,大而無底曰囊。)
《資治通鑒》記載:存孝驍勇,克用軍中皆莫及;常將騎兵為先鋒,所向無敵,身被重鎧,腰弓髀槊,獨舞鐵撾陷陣,萬人辟易。每以二馬自隨,馬稍乏,就陣中易之,出入如飛。
中國曆史上有正史記載的、騎兩匹馬正式上戰場的,則隻有五代時期飛狐縣的李存孝。
以上都是概括性的評價,從正史記載的兩個戰例中可以看出李存孝武功極其出眾,公元889年,李存孝一人率500精兵即能生擒敵首、獲馬千匹、俘斬萬計。同年,李存孝一人隻率300騎兵伏擊孫揆13000人的兵馬部隊,即生擒孫揆與護衛主將韓歸範並俘囚五百。
《舊五代史·卷五十三·列傳五》記載:武皇遣存孝率騎五千援澤州,存孝選精騎五百,激勵部眾,舞槊先登,一戰敗之,獲馬千匹,生擒鄧季筠於軍中,存孝追擊汴將李讜至馬牢山,俘斬萬計。
同年,存孝引三百騎於長子西崖間伏擊孫揆所部萬人及護送精兵三千人,生擒孫揆與護衛主將韓歸範並俘囚五百,獻於太原。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義兒傳·李存孝傳》也有類似記載,並明確時間為文德二年即龍紀元年即公元889年。
關於李存孝,正史記載不多,野史傳說不少。以關漢卿的《哭存孝》、羅貫中的《殘唐五代史演義傳》溫州鼓詞《李存孝全傳》和佚名的《李存孝演義》影響比較大,且明代以後,各省市地方戲曲中多有李存孝的故事。
其中,《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影響最大,但並非羅貫中所作,與《三國演義》遠不是同一水平,且相差不少,有點對不起羅老。李卓吾的評語更是假托無疑,讓李卓吾文化水平下降到評書場托的水平,也對不起李老。從作品結構、敘述模式、人物形象、語言風格、寫作視角等等各方麵來看,全書與《隋唐演義》相差不多,懷疑是清人褚人獲的托名作品。隻是目前無精力深入研究此事,留待以後或他人吧。不過,《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前半部幾乎就是李存孝的獨傳,與所有的自詡天下第一的武功高手交手也就是一回合即或俘或殺,病中生擒高思繼也才用了七個回合,還是看高思繼人品不錯,不忍立殺之,活捉又活活放生。可見李存孝的巨大影響和作者推崇之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畢竟是曆史演義小說,多與正史沾邊。而戲曲中的李存孝則武功接近神魔,又多是明代以後出現,曆史研究的參考價值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