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不,即商人不準穿絲織品,不準持兵器,不準乘車騎馬,不準為官,削弱商賈在社會上的地位,達到控製他們的目的。
二是從法律上規定,不準商賈買賣奴婢。漢五年(前202年)五月,劉邦下令,凡商人買饑民子女做奴婢的,要無償釋放。限製了商賈對人口的控製。
三是加重對商賈的稅收。漢四年(前203年)八月,劉邦“初為算賦”,算賦(人丁稅)規定:凡十五歲至五十六歲的男於,每人每年上交一算(百二十文),而商賈則要多交一倍。以加重稅收的方式,從經濟上加重對商人的打擊。
四是遷徙富商巨賈於關內。漢五年(前202年),劉邦下令,將大批楚、齊之地的豪門貴族徙往關內。其中不乏巨商大賈。這不僅加強了對他們的控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關內經濟的發展。
為了保證上述政策得到實施,劉邦對秦以來的“什伍法”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在全國實行了編戶製,對勞動力和財產進行注冊,嚴禁戶口外流。這種編戶製度,是漢初農村基層的一種組織形式,同時也用來加強對人口的控製,限製商人的活動、商業的膨脹。 劉邦這一係列強本弱末、重農抑商、獎勵耕戰的政策,促進了漢初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新建的封建政權。
四、納才量用
漢五年(前202年)五月,劉邦打敗項羽,定陶稱帝後,在洛陽南宮舉行了慶功宴會。在談到戰勝項羽原因時說: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所言,不無道理。善用人才確是劉邦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奪得天下的重要因素。
從劉邦的整個用人過程,及漢六年(前201年)分封王侯的情況看,他推行的基本是一條唯賢必攬,量才錄用的用人路線。具體地說,有下列幾方麵內容: 一是不重門第,唯賢必攬。劉邦生於農村,長在鄉下,沒有項羽那樣的貴族血統、世族榮耀。他的出身、地位,決定了他所結交的,都是社會下層的親朋好友。他身為布衣,卻想富貴,必然也會產生“侯王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為此,他的門第觀念淡薄也就很自然了。起事後,開始跟隨他的,將不過舊友,兵不過三千。他要帶領這支人馬入關滅秦,闖出一條富貴之路;在楚、漢戰爭中,他要戰勝項羽,奪得天下帝王的尊位。試想,他不廣攬人才行嗎?而在整個用人過程中,他的上述思想又一直起著主導作用,於是,在他事業成功之時,身邊已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文武人才。
來自社會下層的主要有: 樊噲,“以屠狗為事”,隨劉邦起兵沛,身為武將,屢立戰功,後被封為舞伯侯。
夏侯嬰,原為沛衙馬車夫,從劉邦起事,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武將,官至太仆。
周勃,以編席為生,在鄉裏當吹鼓手,後被拜為掌全國軍事的太尉。
陳平,“家乃負郭窮巷,以席為門”。以護軍中尉從劉邦南征北戰,後被封為曲逆侯。
英布,是從驪山逃出的罪犯,先從楚,後歸漢,為劉邦主將之一。曾被封為淮南王。
韓信,“家貧無行”,清貧得連其母死也無錢安葬,但文武雙全,歸漢後,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是戰勝項羽的重要力量,曾被封為楚王。
除此之外,還有酈商、婁敬等人均來自社會下層。
出身儒生的主要有: 酈食其,為高陽“好讀書,家貧落魄,無衣食業”的窮儒生。劉邦兵過高陽,遂投劉邦,被號為廣野君。食其多謀善辯,屢立奇功。 陸賈,“以客從高祖定天下”,知《詩》、《書》,有辯才,著《新語》十二篇。曾說降南越,被拜太中大夫。
來自秦下層吏卒的主要有: 蕭何,“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從劉邦起事於沛,立有首功,後被拜相國。
曹參,原為秦時獄掾,以中涓從劉邦,多立戰功,後任齊相國,封平伯侯。
周昌,秦時為泗水卒吏,從劉邦破關滅秦。性直敢諫,漢初被任為趙相,封汾陽侯。
來自秦廷官吏的主要有: 叔孫通,為秦朝博士,秦之後,先從義帝,後投劉邦,因定朝儀有功,被拜博士,後又為太常、太子太傅。
張蒼,原為秦朝禦史,自陽武從劉邦,因懂天文、數學,劉稱帝即位後,被拜計相。
除了上述人員,還有舊貴族出身的張良,小商販出身的灌嬰,前者被封留侯,後者官至禦史大夫。
可見,劉邦用人不講門第,凡有才者,不管先後,來者不拒。正因如此,他招攬了一大批各色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助他奪取了天下,而且也成為漢初政權的重要組成成員。
與劉邦相反,項羽用人,隻講門第,不重才能。陳平在對劉邦解釋他為何棄楚歸漢時說: “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受,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對於出身貧賤之人,項羽就更輕視了。即使有才能,也難以得到提升和任用。本來,項羽帳下有不少人才,但都因此而先後離去。陳平走了,韓信走了,英布也走了。他們都反過來助漢擊楚,成為埋葬項羽的掘墓人。
二是量才錄用,人盡其力。劉邦不僅能夠廣攬人才,而且還能根據他們的專長,用其長,避其短,使他們各司其職,忠於職守,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從這點來說,劉邦可謂是使用人才的專家。 蕭何,本沛縣文吏出身,在行政令、撫百姓上積累一定經驗。從劉邦入鹹陽後,眾將皆取金帛財物,獨蕭何“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劉邦見他善於管理行政、經濟,遂用他為丞相,留治關中。蕭何果然不負劉邦所望,在關中侍太子,立漢宗廟、社稷、宮室;修刑法,督官吏,治郡縣,撫百姓,協助劉邦將秦地建成了與項羽爭戰的大後方、根據地。實際上,在蕭何的治理下,當時的關中,已成為漢初政權的雛形。正因為如此,關中在整個楚、漢戰爭中,成了漢軍的補給基地。
漢二年(前205年),劉邦兵敗彭城,是蕭何發來關中子弟,送來糧草,才使得漢軍複振。
漢三年(前204年),在楚、漢相持滎陽、成皋的關鍵時刻,蕭何又將大批兵員,其中包括自己的親屬子弟,送往前線,有力支持了劉邦的對楚戰爭。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後,欲論功行封,始終認為蕭何功勞為最,封其為 候。有些人不理解,認為蕭何身處後方,無攻城略地之功,不能評為功勞第一。劉邦對他們解釋說: “你們知道打獵嗎?追野獸的是獵狗,而發出追趕指示的則是人。諸君如狗,能獵得野獸,當然有功勞;而那蕭何,則是發出指示的人,功勞當然更大。”
對此,當時一位姓鄂的官員說得更明白: “陛下與楚相持五年,多次失軍亡眾,是蕭何屢次送來關中子弟以益漢軍。漢與楚對峙滎陽數年,軍無現糧,又是蕭何轉漕關中,補給不斷。這才使陛下打敗項羽,奪得天下。蕭何之功,功在萬世!” 於是,蕭何被評功勞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蕭何有功,且功勞為最,這正說明他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發揮、施展!但給蕭何提供用武之地的人又是誰呢?是劉邦!如果從用人的角度上講,首功劉邦,蕭何次之。 文用蕭何,武用韓信,這是劉邦能夠最終打敗項羽的關鍵因素之一。
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文武雙全,心懷大誌。秦未從項羽,因出身卑賤,一直未被重用。漢元年(前206年),赴蜀歸漢,被用為連敖。開始,並沒有引起劉邦重視,卻被丞相蕭何發現,經多次推薦,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統領全軍。自此,韓信的軍事才能才得施展。
漢元年(前206年),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領兵還定三秦。
漢二年(前205年),他以聲東擊西之計,從夏陽渡河,擊敗魏王豹,收複魏地。
漢三年(前204年),他背水為陣,置軍死地而後生,在井陘打敗趙軍二十萬,平定趙國。
漢四年(前203年),他以誘敵深入,水淹敵軍之計,斬殺楚國大將龍且,敗齊、楚聯軍於濰水之邊,攻占了齊國。
漢五年(前202年),他又奉劉邦之命,統領各路漢軍,於垓下以十麵埋伏的戰法,打敗楚軍,使項羽自刎烏江。
可以說,韓信自拜將以來,戰必勝,攻必取,真可稱得上是一位常勝將軍。
對於韓信的軍事指揮才能,劉邦在還定三秦後就已經看到,心中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此,張良心中更加清楚。所以,在劉邦兵敗彭城後,欲捐關東之地,以求能敗楚之將時,張良向劉邦推薦了三人,其中就有韓信。戰局發展果不出張良所料,項羽終死三人之手。
韓信是漢初不可多得的將才,他馳騁戰場,立下十大戰功,為漢政權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雖被劉邦所擒、呂後所殺,但當初重用他,使他一展雄才的,還是劉邦。
張良、陳平,足智多謀,劉邦就將二人留在身邊,作了自己的高級謀臣,且對二人極其信任,往往言聽計從。為此,張、陳的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屢出奇謀,輔佐劉邦,戰勝了不少艱險,打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
張良,為漢初三傑之一。他熟讀兵法,精通韜略,正像劉邦所說,是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人才。
劉邦於二世二年(前208年)與張良相識,就很賞識他的才華,千方百計想將張良攬於自己手下,直至漢二年(前205年)張良歸漢。自此,張良就在劉邦事業的整個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屢出奇謀,使劉邦化險為夷,克敵製勝: 他以重金賄敵之策,智取 關,劉邦才得以兵入鹹陽,滅秦廷,降子嬰。
他巧用項伯,鴻門救駕。劉邦才脫險鴻門,得封漢王。
他授計燒毀棧道,以惑敵耳目,才使漢兵暫休漢中,待機東返。
他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使劉邦兵出漢中,還定三秦。 他阻立諸侯,使劉邦拒絕了酈生之諫,才避免了一場諸侯四起的混亂。
他說服劉邦,使封三王,才敗羽垓下,徹底取得了對楚作戰的勝利。
西漢政權建立後,他又授計呂後,令其往迎四皓,以安太子。 張良,確是漢初的一位奇才。
劉邦轉戰四方,帳下謀士,除張良外,要推陳平了。
漢二年(前205年)三月,陳平背楚投漢。劉邦見其才可用,當即就任平為都尉,並“使為參乘,典護軍”。對此,眾將頗有議論,對劉邦說: “大王一得到楚國亡率,不知他是否有真才實學,就拜為都尉,使監諸將,不免太草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