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劉邦聞言,不加理睬,反而更加信任陳平。這使陳平十分感激,為報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先後六出奇計,全力輔佐劉邦,戰勝項羽,爭得天下。這六計為:

一是以金行反間計,二是以粗飯待楚使計,三是夜出婦女,助劉邦脫身計,四是潛躡帝足,請封韓信計,五是偽遊雲夢,智擒楚王計,六是白登救駕計。

這六條奇計,前五個出自楚、漢戰爭之日,後一個出自北征匈奴之時,為劉邦的統一大業作出了貢獻。

張良、陳平,為劉邦的兩大高級謀士,深得劉邦信任,在劉邦事業的整個進程中,不少重大決策,都出自二人之口。為此,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均封他們為侯。

酈食其、隨何、陸賈,都是劉邦周圍能言善辯之士,根據他們的特長,劉邦令他們“居左右,常使諸侯”。

酈食其於楚、漢戰爭之際,前往說降齊王,本已成功,後因韓信背約攻齊,被四橫烹殺。隨何奉劉邦之命,前往淮南,說降了英布,則是大功一件。最能展現他們口才的,是陸賈說服南越王一事。 漢十一年(前196年)五月,劉邦下詔說: “粵人之俗,好相互攻擊,以前秦徙內地之民於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居。今暴秦已滅,南海尉趙佗長治南方,甚有條理,內地百姓沒受侵害,百粵間相互攻擊也已停止,這都因為趙佗治理有方。今立趙佗為南粵王。”

並令陸賈持璽綬,前往南越,說服趙佗稽首稱臣。

趙佗本為龍川(今廣東東北部)令,屬南海郡尉任囂管轄。秦末,中原大亂,任囂也想乘機獨霸一方,但因年老體弱,一直沒能實現,臨死,他召來趙佗,與語道: “暴秦無道,天下苦甚,現中原諸侯並起,不知天下何時能安?南海偏遠,我恐盜兵侵入,欲起兵堵住北道,靜觀中原之變。不幸我年老病重,難加實行,望今郡中長吏,唯足下能繼我誌,故特召來相告。南海之地,東西長數千裏,又有中原人在此相助,足下可乘勢立國,不可拖延!”

說完,當即修好文書,令趙佗行南海尉事。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遂傳下檄文,命邊關塞住北道,嚴加把守,將所有秦派官吏,全部拿獲。秦朝滅亡後,他又發兵攻取了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

及陸賈到來,趙佗便令召人。陸賈走入堂內,見佗頭不戴冠,身不束帶,兩腿叉開,大模大樣坐在廳內,也不與他行禮,朗聲說道: “足下本是中國人,親戚、朋友的墳墓都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今足下反天性,棄冠裂帶,欲以區區南越與天子抗衡,恐怕禍快及身了。試想秦行無道,群雄四起,唯漢王先破關滅秦,豈非天意!項羽背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歸,可謂盛強。但漢王起兵巴、蜀,馳騁天下,遂滅項羽,不到五年的時間,就統一了海內。天子聞足下稱王南越,不助天下討伐暴逆,天朝將相,皆欲移兵問罪,唯天子憐民勞苦,誌在休息,特遣使臣至此,冊封足下。足下本應出郊相迎,北麵稱臣。不料足下以新建未成之國,妄自尊大,倘天子聞知此事,必然生怒,掘燒足下祖墳,誅滅足下宗族,再使一偏將引十萬兵馬,來討南越,那麼越人殺足下以降漢便在頃刻之間了。”

趙佗聞言竦然起座道: “居蠻日久,致失禮儀,還請勿怪!”

陸賈道: “足下知錯能改,還不失為一位賢王。”

趙佗又問道: “我與蕭何、曹參、韓信相比,誰賢?”

陸賈道: “足下似乎更賢。”

趙佗聞言心喜,遂進一步問道: “我和皇帝相比,誰賢?”

陸賈答道: “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治理中國。中國人以億計,地方萬裏,萬物豐盛,且政出一家,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未曾有過。今足下民不過數十萬,皆蠻夷,又地處蠻荒,山海崎嶇,約不過大漢一郡,足下試想,能與漢帝相比麼?”

趙佗大笑道: “我起事不在中國,故王此地,若使我居中國,亦未必不如漢帝!”

說完,留陸賈客館中,日日與飲,縱談時事,陸賈均對答如流。數月後,趙佗慨然道: “越中乏才,無一可與共語。自先生來,日日使我聞所未聞。” 遂自願稱臣,遵奉漢約。

陸賈見事已辦好,欲辭別歸漢。臨行,佗送無數珍寶,價值千金,賈也將所帶財帛,盡送趙佗,主客歡盡,陸賈方才辭別北歸。

陸賈返回長安,報知高祖,高祖大悅,拜陸賈為太中大夫。 趙佗歸漢,境平民安,是陸賈之功,但也正說明了劉邦的知人善任。

此外,叔孫通懂禮儀,劉邦就讓他掌管宗廟禮儀;張倉知天文、數學,劉邦就叫他編曆法,定度量衡。他們也都各盡所長,為漢初政權的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劉邦用人,雖可稱道,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猜忌行為。

在完成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劉邦赦免過不少犯有死罪,但有一定才能的人,像田叔、孟舒、蒯通、季布、欒布等。然而,對於某些才能超群,功勳卓著的人士,劉邦則一直把他們看作是對自己的潛在威脅,存在著嚴重的猜忌心理和行為。對韓信、英布、張敖是這樣,就是對蕭何也是如此。

蕭何為沛吏時,就已和劉邦成了朋友,並“數以吏事護高祖”。後又從劉邦起事,進入關中。劉邦還定三秦後,拜何為丞相,留治關內。時間一久,劉邦唯恐蕭何居關自立,屢派使臣從前線返回關內慰問蕭何。名為慰問,實為監視。此事被蕭何屬下鮑生看破,勸何將自己親屬子弟送往戰場,才消除了劉邦猜忌之心。

漢十一年(前196年),韓信被呂後所殺。時,劉邦正親征陳 議 ,聞訊後,立即遣使臣返長安,拜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令一都尉率五百人為何衛隊。眾臣皆來祝賀,惟召平獨來吊唁。

召平,原為秦東陵侯。秦滅後,淪為布衣,生活清貧,以在長安城東種瓜為生。蕭何聞其賢,遂召為掾屬。

召平見到蕭何道: “丞相,可知大禍將要降臨?”

蕭何聞言,頗為吃驚,問道: “足下何出此言?”

召平道: “試想,陛下風餐露宿征戰於外,而丞相留守於內,沒有任何危險,反而加封於丞相,這是什麼原因?還不是因韓信新反於長安,從而對丞相也產生了猜忌。陛下賜丞相衛隊,表麵是寵愛丞相,而實際上是為了防備萬一。為此,丞相不可接受這次賞賜,並將家私財產全部拿出獻為軍費,方可免此災禍,望丞相深思!”

蕭何聞言,方恍然大悟,忙再拜稱謝。遵從召平之計。劉邦疑心果除,蕭何也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劉邦欲領兵親征,臨行,數派使問蕭何準備做什麼?蕭何回答說: “因陛下統軍,何在朝主要是撫百姓,供軍需。”

一客聞訊,找到蕭何說: “丞相離滅族不遠了。”

蕭何忙道: “願聞詳情。”

客道: “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再也無法加封。而且,自君入關始,就得民心,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這種情況沒有絲毫改變。陛下所以數派人來問,是怕君得民心,功高震主。故此,為君計,不如壓價多購私田,以此自汙,陛下猜忌之心必除。”

何從其計,劉邦果然大悅。

不久,劉邦平定英布後返長安,百姓阻於道,上書告丞相強行壓價購買百姓日宅。劉邦回到宮中,蕭何前往拜謁,劉邦笑道: “今日相國就是如此利民?”

說著將百姓上書交給了蕭何,責道: “相國自去向百姓交待!”

蕭何買田,本不自願,隻是為了消除劉邦之疑,所以回府後,立即將所買之田,或補足地價,或退回原主。

時隔不久,蕭何見長安地少人多,乃上了一道奏章,道: “長安地狹,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都荒廢著,望陛下準民入苑耕作,一則可收糧食,瞻養窮氓,二則也可以其禾稈,供給獸食。”

不料,劉邦閱後大怒,道: “相國是受了賈人財物,來為其請耕我苑,真是罪不可赦!” 說完,命令衛士,將蕭何拘住,交付廷尉。

蕭何被拘,全朝震動,群臣都為其呼冤,中有一個姓王的衛尉,決心冒死為蕭何申辯,乃入見高祖劉邦,問道: “相國有何大罪,陛下將其係於獄中?”

時,劉邦心情尚悅,見問,答道: “我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受。今相國受商賈賄賂,為請我苑,以此取媚於民,所以我將他抓起治罪。”

王衛尉聞後則說: “相國為民請命,求辟上苑,這本是宰相應盡的職責,陛下怎能疑其受人賄賂呢?況且,陛下與楚作戰多年,又親征陳 議 、英布,當時都是委相國留守關中。相國若有異圖,但一動手足,關西之地就非陛下所有了。相國不以此為利,乃貪賈人一點財物嗎?而且秦皇以不聞其過亡天下,這也是李斯的過錯,又有什麼可效法的呢?陛下未免淺視蕭相國了!”

劉邦聞言,麵有慚愧之色,思索良久,方派使臣持節將蕭何從獄中釋出。

何年已老,又被械係多日,身體難免受到傷害。既已放出,也隻得前往宮中謝恩。劉邦道: “相國不必多禮!相國為民請願,而我不答應,我不過為桀紂王,而相國為賢相。我之所以係相國多日,就是為了讓百姓知道我的過錯!”

何謝恩退出,自此更加恭謹,靜默寡言。

蕭何,也為漢初三傑之一。是劉邦統治集團中的最核心人物。自隨劉邦,可謂忠心耿耿。對這樣的人物,劉邦尚存如此嚴重的猜忌之心,那麼,對韓信、彭越、英布的被誅,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用人上,劉邦還有一個對待儒生的問題。劉邦為沛公時,領兵西進,欲入關滅秦,途徑高陽,高陽儒生酈食其欲拜見劉邦,一騎士對他說: “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 然而,當劉邦見到酈食其,聞其言後,當即將其引至上坐,並從其計,遂兵下陳留。

儒生隨何,曾奉命說降淮南王英布。劉邦稱帝後,當著眾臣之麵,折辱隨何道: “為天下安用腐儒!”

隨何聽後,跪拜於地,道: “試問,陛下能否以騎兵五千,步卒五萬,攻取淮南?”

劉邦答道:“不能。”

隨何又道:“何奉陛下之命,引二十人前往淮南,說布背楚歸漢,勝過陛下數萬人馬。然而,陛下卻說何為腐儒,還說什麼‘為天下安用腐懦’!不知這是為什麼?”

劉邦見問,方知有失言之處,遂道:“我正要獎君之功!”

說完,立即拜何為護軍中尉。

由此可知,劉邦既輕儒,又重儒。他輕的是“腐儒”,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儒生。在他身邊,這樣的儒生何止酈、隨二人,像張良、叔孫通、張倉、陸賈等,都是當時很有才學的人。沒有這樣的人,劉邦就難以奪取天下,也難以鞏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