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境匈奴
據史書記載,匈奴為夏後氏遠孫淳維後裔,居於中國北境。
匈奴,以畜牧為主,所養多為牛、羊、馬、驢、駝等,住無定所,擇水草茂盛之地居住,待水涸草盡,再徙往他處。為此,匈奴既無城郭,也無宮室,更不懂農耕,以部落為單位,以酋長為統領,設帳為廬,披毛為衣,宰牲為食。但各部落間,均有分地。不容侵犯。
匈奴,有語言,無文字,上下尊卑間,均以語言相約束。
匈奴人強悍,以騎射為榮,兒時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年時能騎馬射狐、兔,食其肉,衣其皮;及長,能騎駿馬,拉硬弓,各個能征善戰。
其風俗,平時以放牧、射獵禽獸為業,戰時則持兵入伍,從事攻伐。所用兵器多為弓箭、鐵矛,有利則戰,無利則走,隻圖爭利,不知禮儀。自君王以下,皆食牲肉,衣其皮毛,且貴壯健,賤老弱。壯者住好廬,食好肉,衣好皮;老弱者,則居劣廬,食剩肉,衣差皮。 匈奴人自夏、周以來,常擾中國北境,隻要有機可乘,便興兵南下,燒殺劫掠一番。
到了戰國末期,北境匈奴漸趨強大。當時,在所存七國中,隻有秦、趙、燕與匈奴接壤。為防匈奴南侵,秦在與其接壤的隴西、北地、上郡,趙在與其接壤的雲中、雁門、代郡,燕在與其交界的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都,分別築起長城,並派重兵防守,為此在較長的一段的時間內,匈奴不敢犯邊。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兼並六國,統一天下。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再次東遊,抵達碣石。適有燕人盧生,來謁始皇,說自己能入海成仙,訪長生不死之術。秦始皇自稱帝以來,一直夢想求仙,見盧生自薦,遂命他率人航海東去,尋求古仙人羨門、高誓。盧生奉命前往,但數日不歸,秦始皇便起駕北巡,從上郡返回鹹陽。時,盧生已還,趕往鹹陽,麵奏始皇,滿口虛無縹緲地說了一大堆,謂仙藥雖沒取到,但仙書已經拿來,說著從懷中取出一書,捧呈始皇。秦始皇展開一閱,見洋洋數百言,統是支離難解之詞。唯“亡秦者胡也”一句,看得十分明白,心中暗暗吃驚,想道:胡乃北狄之名,古有獫狁,葷粥等部落,居於北境,屢屢犯邊,今改名匈奴,且日漸強大,據仙書所言,日後我大秦天下,必為匈奴所取,這如何了得?於是,頓生討伐匈奴之意。
數日之後,秦始皇下詔,令大將軍蒙恬,領兵三十萬,北伐匈奴。
蒙恬奉命,引兵突出北境,匈奴未曾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四處逃竄。在不到數月時間內,蒙恬就將水草肥美的河南之地(今河套地區)全部攻占,遂將此地劃分成四十四個縣,並把內地罪犯發來充邊。不久,又領兵北渡黃河,乘勝追逐匈奴,占領了陰山等地,又設置了三十四個縣。自此,便在河上築城為塞,又調動大批士卒、民役,將三國長城連在一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遼陽市),越山跨穀,延綿萬裏,這就是千古流傳的萬裏長城。 到了秦末,諸侯並起,相繼反秦,一時海內大亂,一時無暇顧及塞外。被蒙恬逐走的匈奴,乘機南移,隔長城與中國相持。
匈奴稱國王為單於。
“單於姓攣 閛 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於’。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於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於然也。”
即“單於”為天子之意。
匈奴稱王後為閼氏。
“匈奴皇後號也。習鑿齒與燕王書曰:‘山下有紅藍,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緋黃,取其上英鮮者作煙肢,婦人將用為顏色。吾少時再三過見煙肢,今日始視紅藍,後當為足下致其種。匈奴名妻作閼支,言其可愛如煙肢也。’”
即“閼氏”來源於“胭脂”之意。
時,匈奴單於名叫頭曼,生性勇悍,有長子名叫冒頓,勇過其父,得立太子。後,頭曼又續一閼氏,複生一少子,母子均為頭曼所寵愛。閼氏年輕貌美,借得寵之時,在頭曼麵前,數讒冒頓,欲立親子為太子。時間一長,頭曼也生廢長文幼之意,但苦無借口。一日,忽生一計。
匈奴之西有一大月氏國,也以放牧為主,與匈奴同俗。時有人口四十萬,甲兵十餘萬,國勢強盛,常犯匈奴邊界。
頭曼於是派人前往月氏,表示願出質太子,以修兩國友好。實際上,這是一條借刀殺人之計。頭曼陽與月氏修好,暗中卻調動兵馬,準備進攻月氏,以借月氏之手,殺掉太子冒頓。
冒頓出質月氏不久,頭曼便發兵攻打月氏。月氏見頭曼來攻,不由大怒,下令誅殺冒頓。不料,冒頓早有防範,他見風聲不對,便
暗中偷得一馬,連夜逃出月氏,直奔匈奴大營。
頭曼見冒頓脫險,頗感驚訝,當問明底細後,卻也佩眼他的智勇,感於父子之情,遂暫時打消了殺他之念,命其為騎將,領人馬與月氏打了一仗,未分勝負,便率領人馬返回了匈奴。
冒頓歸國後,方知其父此次攻打月氏,並非他意,實乃欲置自己於死地,好立少弟為太子。若非自己有備逃回,早已成了刀下冤鬼。於是怒恨之心遂起,自思,如不早圖良策,日後自己仍不免受害。
數日之後,冒頓終於想出一條馭眾之法,決定先製服眾人,方可保住自己太子地位。
他命人造出一種上麵有孔的骨箭,使之發射有聲,取名鳴,留作己用。鳴鏑造好,他便招來屬下,叮囑道: “你們見我鳴鏑所射,便當一齊放箭,違令者斬!” 屬眾不知冒頓用意,隻好齊聲應令。
冒頓為了訓練屬下為己所用,遂帶他們外出打獵,凡是見到禽獸,隻聽鳴鏑一響,便萬箭齊發,稍有遲延者,便死於刀劍之下。時日一久,再無敢遲緩者。
冒頓見初步目的達到,為了進一步立威,一天,他帶領眾人將自己的寶馬牽出,然後自用鳴鏑向馬射去,眾人聞聲放箭,可憐一匹駿馬,就這樣慘死在冒頓手中。當時,有幾個未放箭者,冒頓立即將其斬首。
時過不久,一天冒頓打獵歸來,見寵姬站於帳外,為考查眾屬從己之心,便以她為靶,一箭射去,從屬一楞,但前命難違,不得不射。有幾人還以為冒頓弄錯了對象,未敢動手,冒頓察覺後,不分青紅皂白,一刀一個,全部殺死。自此,眾人再也不敢違令,不管是物還是人,隻聞雞鏑一響,便接連放箭。
單於頭曼有一匹好馬,放於野外,冒頓看見,搭話便射,眾人聞聲相隨,頓時將馬射得如同刺蝟一般。冒頓目睹此景,心中大悅,自思,從屬可用了。
數日後,冒頓請頭曼出獵,自己領眾人隨在馬後,及到了野外,冒頓突然用鳴鏑射向自己的老父,眾人也應聲同射。一代悍王,就這樣糊裏糊塗地死在了亂箭之下。冒頓見單於已死,遂率眾返回頭曼內帳,將後母、少弟全部殺死,又處斬了幾名單於親臣,隨後召來臣僚,宣布了自己弑父緣由,便自立為單於。眾臣怕他悍勇,且感老單於也有虧理之處,也就順水推舟,擁他作了國王。
匈奴東邊有個東胡國,向來挾眾稱強,聞冒頓殺父自立,遂派使前來挑釁。胡使來到匈奴,對冒頓說: “我王欲以千金購買貴國千裏馬,望單於恩準!”
冒頓道: “容我商議後再議。”
胡使退後,冒頓召來群臣道: “東胡欲求我千裏馬,為之奈何?”
群臣齊道: “千裏馬,乃是先王留下的一匹寶馬,怎可送與東胡?”
冒頓聞後,搖首道: “我與東胡相鄰,怎能為了一匹馬,而彼此失了友情,送給他們就是了。”
說完,令人牽出千裏馬,交與東胡來使帶回。
東胡得到千裏馬,以為匈奴軟弱可欺,又遣使來到匈奴,遞上國書,說要冒頓寵姬,送與東胡王為妾。冒頓看罷,傳來左右,左右皆怒,道: “東胡無道,竟敢求我國閼氏,請大單於先斬來使,然後發兵進擊東胡。”
冒頓笑了笑,道: “他既愛我閼氏,就送與他,不能為一女子,而傷了兩國友情。” 當下將愛姬喚出,打扮一番,交與東胡來使帶回。
東胡先要駿馬,後要美人,冒頓皆送與,難道匈奴單於真的可欺?其實,冒頓是匈奴較有心計的一代國王,他逃出月氏,弑父自立,已呈現出一種智悍精神,又怎能容忍得了東胡的放肆無理,他這樣做,是一條驕兵之計,待時機到來,他就會出兵滅胡。
果然,東胡王得了寶馬、美人,心情異常高興,白日馳騁,夜間偎抱,好不快樂。他總以為,冒頓不過是一個毛頭小兒,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兩次交往,已證明冒頓十分懼怕自己,於是,他決定再次遣使前往匈奴,要求將兩國交界處的一千餘裏的土地割讓給他。 東胡使臣來到匈奴,對冒頓說: “今奉我王之命,要求貴國將邊界處的空地割讓給我國。”
冒頓聞言,不覺動怒。複召群臣商議,有的說: “此為棄地,割給東胡也未嚐不可!”
有的說: “土地,乃我國之寶,怎可輕易與人。”
冒頓見眾說不一,不禁大怒,起身道: “土地,是國之根本,絕不能割讓他人。凡主張割讓者,罪同賣國,一律處死!”
說完,令左右將東胡來使及主張棄地者,一律推出斬首。爾後,宣諭全國,準備往攻東胡。
匈奴國人,本是遊徙民族,一聞主命,立即可出。數日後,人馬征齊,冒頓下令,直撲東胡。
俗語說,驕兵必敗。東胡王逐日淫逸,不加任何防備,忽聞匈奴人馬已經入境,一時慌得不知所措,倉猝招兵,引軍迎敵。
十餘萬匈奴騎兵,在冒頓的率領下,有備而來,且懷有強烈的報複之心,所以,一入東胡,逢畜就搶,逢人便殺,及與東胡軍相遇,已在東胡國縱深之地。
兩軍對陣,冒頓也不答話,指揮人馬將東胡軍圍起,一聲號角,發動攻擊。頓時,萬馬奔馳,塵煙揚起,箭如飛蝗,中者墜地,刀光閃動,身首異處。匈奴兵各個如狼似虎,拚死衝殺。東胡兵馬本無備迎敵,不論在人數上,還是在士氣上,都不及匈奴,又如何抵敵得往,不久,便大部被殲,東胡王也死於亂軍之中。
冒頓殺死了東胡王,複引軍深入,將東胡王庭番帳全部焚毀,掠奪了大量的東胡人、畜。自此,東胡國土大部被匈奴兼並。所剩東胡人分為兩支,一支退居烏桓山,後稱烏桓;一支退居鮮卑山,後稱鮮卑。
冒頓消滅了東胡後,搬師西歸。不久,乘士氣正旺,又出兵西進,逐走月氏,再南破樓煩、白羊,將秦將蒙恬所定之地,又全部奪回,兵鋒直抵燕,代之境。
此時,中國正處於楚、漢爭戰之際,無力顧及邊塞。為此,冒頓才得以揮兵縱橫,統一了塞外大片土地。
從淳維至頭曼,匈奴的發展,經曆了千餘年的曆史,其間,時大時小,或分或合。到了冒頓為單於時,疆土最大,國勢最強,北征眾夷,南與中國為敵。
匈奴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學中國,漸定官製,至冒頓,已趨完善,據史書記載,漢前所設官職主要有: 大單於以下。設左右賢王,左右穀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
在匈奴,稱賢者為“屠耆”。所以,常尊太子為左屠耆王。 匈奴尊者皆可統兵,從左右賢王以下,至大當戶,多者可統萬騎,少者也可統數千,共有二十四位區域長官,立號“萬騎”。 匈奴的大臣,皆可世襲。在匈奴,呼衍氏、蘭氏、須卜氏,為三大貴族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