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招在人治社會裏做一個完人(3 / 3)

82.和戰

本篇旨在闡述如何運用“和談”手段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在對敵作戰中,必須首先派遣使者議和,以此來麻痹敵人,乘其懈怠不備之隙而以精兵襲擊之。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必先遣使約和。敵雖許諾,言語不一。因其懈怠,選銳卒擊之,其軍可敗。法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83.受戰

本篇旨在闡述處於被敵包圍的情況下作戰所應注意掌握的問題。凡在我軍突然被敵重兵包圍的情勢下,不可輕易逃走,以防敵人尾隨追擊。應該布成圓陣,奮力搏擊,必能取得勝利。

【原文精華】凡戰,若敵眾我寡,暴來圍我,須相察眾寡虛實之形,不可輕易遁去,恐為尾擊。當圓陣外向,受敵之圍,雖有缺處,我自塞之,以堅士卒心。四麵奮擊,必獲其利。法曰:“敵若眾,則相眾而受敵。”

84.降戰

本篇旨在闡述接收降敵時應注意掌握的指導原則。對於來降之敵,必須查明真假,防止敵人詐降,還要加強戒備,嚴陣以待。

【原文精華】凡戰,若敵人來降,必要察其真偽。遠明斥堠,日夜設備,不可怠忽。嚴令偏裨,整兵以待之,則勝,不然則敗。法曰:“受降如受敵。”

85.天戰

本篇要旨是闡述發動戰爭的時機選擇問題。當敵國出現“君暗政亂”和“旱蝗冰雹”等人禍天災之時,就是發動戰爭的有利時機。

【原文精華】凡欲興師動眾,伐罪吊民,必在天時,非孤虛向背也。乃君暗政亂,兵驕民困,放逐賢人,誅殺無辜,旱蝗水雹,敵國有此,舉兵攻之,無有不勝。法曰:“順天時而製征討。”

86.人戰

本篇旨在闡述戰爭中如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為正義而戰的問題。凡是作戰,都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破除迷信邪說以堅定部隊鬥誌。

【原文精華】凡戰,所謂人者,推人士而破妖祥也。行軍之際,或梟集牙旗,或杯酒變血,或麾竿毀折,唯主將決之。若以順討逆,以直伐曲,以賢擊愚,皆無疑也。法曰:“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87.難戰

本篇題為《難戰》,取義“危難”,旨在闡述將帥所應具備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的問題。

【原文精華】凡為將之道,要在甘苦共眾。如遇危險之地,不可舍眾而自全,不可臨難而苟免,護衛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則三軍之士豈忘己哉?法曰:“見危難,毋忘其眾。”

88.易戰

本篇旨在闡述進攻目標的選擇問題,提出了“從易者始”,即揀弱者先打的重要作戰原則。

【原文精華】凡攻戰之法,從易者始。敵若屯備數處,必有強弱眾寡。我可遠其強而攻其弱,避其眾而擊其寡,則無不勝。法曰:“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89.離戰

本篇題為《離戰》,乃取“離間”之義,旨在闡述如何采用離間之計以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可密候鄰國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諜者以間之。彼若猜貳,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親而離之。”

90.餌戰

本篇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敵方“餌兵”之計的問題。在交戰中,對於敵人施放的誘餌,不可隨意拾取,否則,必為敵人所乘而導致作戰失敗。

【原文精華】凡戰,所謂餌者,非謂兵者置毒於飲食,但以利誘之,皆為餌兵也。如交鋒之際,或棄牛馬,或委財物,或舍輜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敗。法曰:“餌兵勿食。”

91.疑戰

本篇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設置疑陣以迷惑敵人,不同的作戰企圖可用不同的疑陣方法。

【原文精華】凡與敵對壘,我欲襲敵,須叢聚草木,多張旗幟,以為人屯,使敵備東,而我擊其西,則必勝。或我欲退,偽為虛陣,設留而退,敵必不敢追我。法曰:“眾草多障者,疑也。”

92.窮戰

本篇題為《窮戰》,取“窮寇”之義,但全文所講旨在闡述對於“不戰而遁”之敵實施追擊時應當注意掌握的問題。

【原文精華】凡戰,如我眾敵寡,彼必畏我軍勢,不戰而遁,切勿追之,蓋物極則反也。宜整兵緩追,則勝。法曰:“窮寇勿迫。”

93.風戰

本篇旨在闡述怎樣借助風向作戰的問題。在順風天作戰,就要乘著風勢進攻;如果遇到逆風,也可乘敵人不備突襲他們。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若遇風順,致勢而擊之;若遇風逆,出不意而搗之,則無有不勝。法曰:“風順致勢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

94.雪戰

本篇旨在闡述雪天對敵作戰所應采取的戰法問題。如遇下雪不止的壞天氣,偵察到敵人沒有戒備時,可秘密派兵偷襲敵人。

【原文精華】凡與敵人相攻,若雨雪不止,視敵不備,可潛兵擊之,其勢可破。法曰:“攻其所不戒。”

95.養戰

本篇旨在闡述部隊受挫後怎樣休整和提高士氣準備再戰的問題。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若我軍曾經挫衄,須審察士卒之氣,氣盛而激勵再戰;氣衰則且養銳,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謹養勿勞,並氣積力。”

96.畏戰

本篇旨在闡述如何處置臨戰狀態下的畏敵怯戰問題。對於作戰中畏懼不前或者未戰先逃的士卒,必須擇其甚者處死,以收殺一儆百之效。但當全軍普遍存在畏敵怯戰情緒時,就不可單純依靠殺戮辦法來解決了,在此種情況下,隻有將帥采取恰當方式進行思想教育。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軍中有畏怯者,鼓之不進,未聞金先退,須擇而殺之,以戒其眾。若三軍之士,人人皆懼,則不可加誅戮,重壯軍威。須假之以顏色,示以不畏,說以利害,喻以不死,則眾心自安。法曰:“執戮禁畏,太畏則勿殺戮,示之以顏色,告之以所生。”

97.書戰

本篇以《書戰》為題,乃取“書信”之義,其要旨是闡述在對敵作戰期間禁絕士卒與親友通信往來,以防幹擾和動搖部隊鬥誌的問題。

【原文精華】凡與敵對壘,不可令軍士通家書,親戚往來,恐言語不一,眾心疑惑。法曰:“信問通,則心有所恐;親戚往來,則心有所戀。”

98.變戰

本篇旨在闡述因變製敵、靈活用兵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指導作戰的法則,最重要的是能夠根據形勢變化而采取不同的戰術。

【原文精華】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古知兵,舉動必先料敵。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99.好戰

本篇旨在闡述窮兵黷武的嚴重危害性,提醒執國政者慎重戰事。一國之君不可依恃國家大、人口多而隨意發動戰爭。一旦窮兵黷武,總有一天會導致國家敗亡。

【原文精華】夫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實不獲已而用之。不可以國之大,民之眾,盡銳征伐,爭戰不止,終致敗亡,悔無所追。然兵猶火也,弗戢,將有自焚之患;黷武窮兵,禍不旋踵。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

100.忘戰

本篇從“忘戰必危”的惡果出發,著重闡述和平時期加強戰備的必要性。天下太平之時,也不能廢棄武備;如果考慮不周全,一旦外敵入侵,就沒有防禦能力。

【原文精華】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聖人之深誡也。天下無事,不可廢武,慮有弗庭,無以捍禦。必須內修文德,外嚴武備,懷柔遠人,戒不虞也。四時講武之禮,所以示國不忘戰。不忘戰者,教民不離乎習兵也。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百戰奇略》繼承了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繼承精華,超越傳統。

明人李讚在《武經總要·百戰奇法序》中指出:《百戰奇略》一書,“其命名立法,多出孫武子、《武經七書》,蓋以《孫子》為經”。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其內容博大精深,邏輯縝密嚴謹。

《百戰奇略》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講解以《孫子》為首的《武經七書》兵家經典,而且在某些方麵對孫子的思想有所超越。例如,關於速戰速決和持久防禦的作戰原則問題。《百戰奇略》認為,在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的形勢下,對來犯之敵,要速戰速決取得勝利;但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則應持久防禦作戰。《百戰奇略》能夠根據敵我不同情況采取不同作戰原則,比孫子單純強調的速勝論主張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百戰奇略》是對《孫子兵法》的理解、闡述和應用。

第二,《百戰奇略》充滿辯證思想,指出了軍事上的許多矛盾現象都是相輔相成的,列舉了軍事鬥爭領域裏存在的大量對立統一關係。

這從《百戰奇略》的篇名就可窺見一斑。強與弱、眾與寡、虛與實、進與退、攻與守、勝與敗、安與危、奇與正、分與合、愛與威、賞與罰、主與客、勞與佚、緩與速、利與害、輕與重、生與死、饑與飽、遠與近、整與亂、難與易、好與忘,各篇獨立,但內在又有對立統一,互相依存。

例如,在對“生與死”這對矛盾的分析中,《百戰奇略》的《生戰》篇中說:“臨陣畏怯,欲要生,反為所殺。”也就是說,敵我雙方對峙中,如果作戰中貪生怕死,就有失敗被殺的危險。反之,如果能夠“絕去其生慮,則必勝”(《死戰》)。也即作戰中如果抱定必死決心而戰,就一定能獲得勝利而生存。

通過這樣的對比,作者指出一個對立的結果:“幸生則死”(《生戰》),“必死則生”(《死戰》)。貪生怕死,是由生存向死亡轉化的條件;而英勇奮戰,則是由死亡向生存轉化的條件。

總之,《百戰奇略》能辯證地觀察事物,而不是片麵地強調戰爭的重要性。

第三,《百戰奇略》搜集並保存了大量古代戰爭、戰例資料。

它搜集了自春秋迄五代共計1700多年間散見於各種史籍的各種類型的戰事戰例百則。這些戰例一般都記錄了戰爭的時間和資料來源,這為後人檢索戰爭戰例資料,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史,提供了極大方便。

第四,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百戰奇略》一書的產生,不僅開創了古代兵學運用通俗語言文字著書立說的先例,而且為進一步傳播和弘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發揮了積極作用。明清之際,《百戰奇略》之所以被兵家一再刊行,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其重要原因也在於它通俗易懂,好學好記。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百戰奇略》作為一部專門以闡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要特色的古代軍事論著,在中國兵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它的思想價值。《百戰奇略》在繼承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古典兵學思想的基礎上,從客觀實際出發,辯證地分析研究戰爭的思想方法,對後世分析和研究現代戰爭規律及其指導原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二是它的學術價值。《百戰奇略》一書的編纂體例和理論實踐相結合、正反對比的著述方式,從現存古代兵書情況看是最早的,因而,它在我國軍事學術發展史上起著發凡啟例的重要作用。絕招2《燒餅歌》絕招2《燒餅歌》《燒餅歌》,是全部用隱語寫成的“預言”歌謠,據卦撰詞,從一定的“象數”規律排來,涉及“象、數、理、占”的入化應用,也是前人“觀象玩占”的遺著,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極深,難於理解,被視為“神撰”。

《燒餅歌》每句答話都像一首謎語,和法國的諾查丹瑪斯的“大預言”一樣,寫得十分隱晦,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些隱語的意思。

傳說公元1368年某一天的早上,明太祖身居內殿吃燒餅,剛咬了一口,便聽見內監報國師劉伯溫晉見。太祖忽生一計,想測試一下劉伯溫,便將咬了一口的燒餅用碗扣了起來,命劉伯溫晉見。禮畢,太祖曰:“先生深知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劉伯溫掐指一算,答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揭開碗,果然是一個燒餅。太祖為之讚歎,遂問天下後事如何。

伯溫曰:“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太祖曰:“雖然說自古興亡都有一定的劫數,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才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伯溫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太祖賜以免死金牌,伯溫謝恩畢,方曰:“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意思是說:雖說大明已經一統天下,但還應該防止兄弟內鬥,手足相殘,還要防國土安全。

太祖曰:“朕今都城防守嚴密,固若金湯,何防之有?”伯溫曰:“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隻恐燕子飛來(指後來的燕王篡位)。”遂作詩三首:此城禦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燕王國號永樂);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命,禦駕親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國壓端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複故舊,雲開日月振邊疆。這是說胡人入侵至英宗北狩得還之事。

太祖曰:“此時天下如何?”伯溫曰:“天下大亂矣!”太祖曰:“朕之天下,有誰敢亂?”伯溫曰:“天下饑寒有怪異,棟梁龍德乘嬰兒;禁宮闊大任行走,長大金龍太平時。老練金龍精旺壯,相傳昆玉繼龍堂。閹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這是對明朝中後期的描述。英宗複位以後,宦官再次掌握朝政。在明孝宗、武宗、世宗幾朝,宦官的權勢越來越重,忠良之士遭到殺害,明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明神宗即位初年,當時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整頓吏治,清丈土地,鞏固邊防,發展農業水利。“長大金龍太平時”指的是張居正擔任首輔時的中興,但這種回光返照式的振興沒有能夠改變明朝的命運。神宗成年後親自主政,而其主政的方式便是幾十年不上朝,日夜與其妃子們尋歡作樂。“老練金龍精旺壯”是指神宗整天沉溺在美女之中,任由宦官勢力糟蹋明朝的國基。“八千女鬼”就是“魏”,指明神宗時期的大宦官魏忠賢。

太祖曰:“八千女鬼亂朕之天下若何?”

伯溫曰:“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救得蛟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難順當。”

這段是說魏閹和客氏給皇後墮胎,禦醫救回小王子,但禦醫父子在離宮時卻被害而死。

太祖曰:“莫非父子爭國乎?”

伯溫曰:“非也,樹上掛曲尺(指明朝崇禎帝吊死),遇順則止(順指順治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至此天下未已。”

太祖曰:“何為未已?”

伯溫曰:“萬子萬孫層疊層(萬曆子孫),祖宗山上貝衣行。公侯不複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卦曰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李自成)。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戊子己醜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偶遇饑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吳三桂)。”

太祖曰:“偶遇饑荒,平常小醜(草寇),天下已乎?”

伯溫曰:“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喜見子孫恥見日,衰頹氣運早升天。月缺兩二吉在中,奸人機發去西東。黃河涉過開金闕,奔走梅花上九重。”

太祖曰:“莫非梅花山賊作亂乎,從今命人看守,何如?”

伯溫曰:“非也。遷南遷北定太平,輔佐帝王有牛星;運至六百又得半,夢奇有字人心驚。”

這段說的是明朝滅亡的情況。崇禎是明代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的年號。這位崇禎皇帝為了挽救明王朝,殺魏忠賢,罷黜閹黨,但這一切努力都挽救不了明王朝最後滅亡的曆史命運。當年陝西一年無雨,農民紛紛起義。崇禎十七年(1644)3月,李自成率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朝的統治至此結束了。

傳說崇禎帝曾夢見一神人給他寫一個很大的“有”字,朝臣大都說是吉兆,紛紛道賀,隻有一個太監有不同意見,他說:我們是“大明”,而“有”字是“大明”的一半,表明大明將不複完整,大大凶兆啊。這就是“夢奇有字人心驚”。

太祖曰:“大明有六百年之國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太祖又問曰:“天機卿難言明,何不留下錦囊一封,藏在庫內,世世相傳勿遺也,急時有難則開視之,可乎?”

伯溫曰:“臣亦有此意。”

遂曰:“九尺紅羅三尺刀,勸君任意自遊遨。閹人尊貴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秋。臣封櫃內,俟後開時自驗。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效忠。周家天下有重複,摘盡李花枉勞功。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雲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反覆從來折桂枝(這裏指吳三桂歸順清朝後,又圖謀造反,後複遭平息),水浸月宮主公立(指滿洲人入關建國後,其國號清)。禾米一木並將去,二十三人八方居(指清朝八旗軍之編製)。”

太祖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伯溫曰:“臣罪該萬死,不敢隱瞞,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太祖大驚,即曰:“此人生長何方?著何衣冠?稱何國號?治天下何如?”

伯溫曰:“還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憂。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民夫。”

太祖曰:“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伯溫曰:“雨水草頭真主出,路上行人一半僧。赤頭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總才說。須是川水頁台闕,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親上加親親配親。”

此預言將出現順治、康熙這樣的明君。太祖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作亂乎?”

伯溫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濟既,安享太平,有位有勢,時值升平,稱為盛世,氣數未盡,還有後繼。寶劍重磨又重磨,抄家滅族可奈何。閹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誅戮多。李花結子正逢春,牛鳴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無聲。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泥雞啼叫空無口,樹產靈枝枝缺魂。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見生中相慶賀,消遙周甲樂饑荒。”此是預言雍正、乾隆之盛世。

太祖曰:“胡人到此敗亡否?”伯溫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數未盡也。廿歲力士開雙口,人又一心度短長。時佐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叩首之時頭小兀,嫦娥雖有月無光。太極殿前卦對卦,添香禳鬥鬧朝堂。金羊水猴饑荒歲,犬吠豬鳴淚兩行。洞邊去水台用水,方能複正舊朝綱。水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二四八旗難蔽日,遼陽思念舊家鄉。東拜鬥,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分南分北分東西,偶逢異人在楚歸。馬行萬裏尋安歇,殘害中女四木雞。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黃鬼早喪赤城中,豬羊雞犬九家空。饑荒災害皆並至,一似風登民物同;得見金龍民心開,刀兵水火一齊來。文錢鬥米無人汆,父死無人兄弟抬。金龍絆馬半亂甲,二十八星問士人。蓬頭女子蓬頭嫁,揖讓新君讓舊君。”

此預言大清從嘉慶到宣統這100多年的變遷,直至孫中山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這段曆史事件。

太祖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伯溫曰:“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炮響火煙迷去路,遷南遷北六三秋。可憐難渡雁門關,摘盡李花滅盡胡。黃牛山下有一洞,可藏一萬八千眾。先到之人得安穩,後到之人半路送。難恕有罪無不罪,天下算來民盡瘁。火風鼎,兩火初興定太平;火山旅,銀河織女讓牛星。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台盡丙丁。一個胡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盈。”

此是預言將要出現一個萬民信賴的領袖。

太祖曰:“胡人至此尚在否?”

伯溫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鹹亨一樣形。琴瑟和諧成古道,左中興帝右中興。五百年間出聖君,聖君尚問真人出。周流天下賢良輔,氣運南方出將臣。聖人能化亂淵源,八麵夷人進貢臨。宮女勤針望夜月,乾坤有象聚黃金。北方胡虜害生靈,更會南軍誅戮行。匹馬單騎安外國,眾君揖讓留三星。上元複轉氣運開,大修文武聖主裁。上下三元無倒置,衣冠文物一齊來。七元無錯又三元,大開文風考對聯。猴子沐盤雞逃架,犬吠豬鳴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語知虛實,留與蒼生作證盟。”

這段預測的是公元2000年之後中華民族的命運。

《燒餅歌》和《推背圖》等,都是中國讖緯文化的代表之作。不少學者認為,《燒餅歌》是後人假托劉伯溫之作,但它在民間的流傳,也說明了劉伯溫在百姓心中被神化的形象——神秘的傳奇人物、偉大的預言家。附錄附錄

劉伯溫主要生平事跡帝王紀年公元紀年年齡生平大事元至大四年13111歲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府青田縣九都南田武陽村。元泰定五年132818歲在石門書院讀書。元至順三年133222歲中舉人。元至順四年133323歲中進士。元後至元二年133626歲赴江西,任瑞州高安縣丞。元後至元五年133929歲辟為江西行省職官掾史。元後至元六年134030歲遭彈劾辭官。元至正八年134838歲寓居杭州,為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元至正十三年135343歲被罷免行省都事的官職,開始了在紹興的羈管生活。續表

帝王紀年公元紀年年齡生平大事元至正十七年135747歲升為行省樞密院經曆,與行省樞密院判官石抹宜孫同守處州。元至正十八年135848歲辭官歸裏。元至正十九年135949歲著《鬱離子》。元至正二十年136050歲應朱元璋邀請,來到應天府。

5月,陳友諒大舉進攻,劉伯溫力主抵抗。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53歲張士誠圍攻安豐劉福通,朱元璋救援,陳友諒趁虛而入,大戰於鄱陽湖,陳友諒中箭而死。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54歲與朱元璋共同密謀取張士誠。

朱元璋稱吳王。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57歲劉伯溫和章溢被任命為禦史中丞。明洪武元年136858歲朱元璋發誥文正式任命劉伯溫為禦史中丞。劉伯溫處死李彬得罪李善長。明洪武三年137060歲掌管弘文館,任弘文館學士。被封為誠意伯。明洪武五年137262歲奏請朝廷在談洋設巡檢司守護。明洪武六年137363歲被奪俸祿,至京城請罪不敢歸鄉。明洪武八年137565歲3月,回鄉。4月16日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