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回 北河疏雲暗(2 / 3)

秦明見張叔夜如此慷慨,心中激動,遂道:“末將願早日北上相助公明哥哥。”張叔夜道:“賢弟可即刻整束行裝,著樊瑞、項充、李袞隨去。呼延將軍留守海州。”秦明大喜,立刻收拾人馬、幹糧、器械,張叔夜設筵餞行。次日一早用飯,秦明、單廷珪、魏定國、樊瑞、項充、李袞,隻帶近衛三百,離城北行。張叔夜、呼延灼擺酒送別。

話說吳用、李逵扮作算命先生在燕京走了一遭,遼天錫帝心魔頓去,然而怨氣一散,病體失去支撐,十日後病故。當天為大宋宣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隨即其妻蕭德妃即位於柩前,號“皇太後”,遙尊遠在夾山的天祚帝次子秦王耶律定為帝。

蕭後甫一登極,立即有人告密獻媚,言道李處溫父子潛通宋國童貫,且欲挾持蕭後投降宋朝。蕭後大怒,曰:“誤燕王者,皆汝父子!”授意言官,列其罪狀數十條,降旨:李處溫賜死,李奭淩遲處斬。李處溫之弟李處能先前已至海島龍雲寺出家。北遼李氏家族就此家破人亡。

看官,此處若依吳用所斷,蕭後即元姑娘,耶律定即元子攸,李處能又驗證了“李家必出方外之人”之斷言,因果接榫分毫不差。莫非吳用真個能未卜先知?一笑。

七月,大宋少宰王黼上奏天子,再議興師:“遼帝新喪,蕭妃主政,國中大亂,宜速圖之。”力主再次北伐。還信誓旦旦地對童貫道:“太師若北行,願盡死力。”

徽宗允準,複命童貫、蔡攸治兵,調集各路軍馬二十萬,在河間府整兵北上。其時,遼國因連月塞上無警,駐兵新城。蕭幹、耶律大石入燕京結謀策立蕭後,無暇南顧。故宋遼邊境疏於防範。宋軍數次渡白溝河而擊,俘獲甚眾,宋江部下更屢建奇功。燕地漢民亦因宋軍屢勝,紛紛集眾來投。劉光世因功擢升為威武軍承宣使,部將鄭建雄、李紹、冀景、趙明、任明等皆得厚賞。惟宋江這一枝軍寵賜寥寥,宋江一則無奈,二則一心報國,已將利祿看得淡了,盡管內心不平,卻也懶得爭競。

九月,遼將知易州高鳳、涿州留守郭藥師以涿、易二州來降。

秦明一行六將三百餘騎,穿州過縣,縱轡趲程,迤邐趕至宋軍白溝大營,已是九月下旬。宋江、盧俊義親出帳門迎接,大喜曰:“秦兄、樊兄來助,我軍如虎添翼,破虜更不難矣!”宋清大排筵宴,盡是牛羊、白彘、肥鴨,將肉蘸著芥蒜清沃而食,大塊吃肉,大碗篩酒,有北地胡風,依稀更似當年梁山宴飲。席間言及此間戰事,宋江道:“此役已曆二月,漢勝胡敗。目今遼國已有三十餘處歸降,宋軍二十萬未有大折損,另增:郭藥師常勝軍兩萬、高鳳軍五千、地方鄉勇四萬餘人。現今我軍號稱五十萬,頗有聲威。”眾人聽了,甚感喜慰。

吳用道:“大軍已分兩路,劉延慶、劉光世分領,擬由新城、易州分抵涿州,一舉拿下燕京。”秦明問:“我山寨兄弟安危若何?”宋江放下酒杯,歎口氣,黯然道:“沙場之上,將校難免受創,大多無礙。隻是數日前一戰,孫新、顧大嫂夫婦為國捐軀。”秦明傷感不已,一行人在二人靈位前灑酒敬香,聊寄哀思。

徽宗連聞捷報,又逢遼國蕭太後稱臣納款,龍顏大悅。目今雖隻有涿、易二州歸降,但徽宗覺得燕雲全境收複在即,遂朱筆一揮,改燕京為燕山府,涿、易、檀、平、營、順、薊、景八州分別賜名:涿水郡、遂武郡、橫山郡、海陽郡、平盧郡、順興郡,廣川郡、灤州郡。八州屬縣亦一並更名。

冬十月,劉延慶、劉光世在涿州會師,整軍北上。數十萬大軍開拔,但見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鼙鼓震地,號角驚風,浩蕩軍威令天地為之變色。

行至河岸,北風一吹,河麵冷氣颼颼,宋江問段景住:“此乃何地?”對曰:“良鄉縣瀘溝河,河寬裏許,西接白溝河。”探馬回報,蕭幹、耶律大石聯手禦敵,已在對岸列陣。觀其兵力,應不足兩萬。

宋江在鞍上起身遠眺,蹙眉道:“以兩萬拒我數十萬,莫非當我是護步答崗的遼軍?”吳用道:“蕭幹、耶律大石非庸才,恁般布置,不知虛實,切忌妄動。”劉延慶見對岸旌旗飄揚,行伍橫平豎直,氣象森嚴。不敢遽進,下令就地安營紮寨,開濠挖塹以備。當夜,三阮、張橫、張順暗仗於水寨,劉唐、雷橫、李逵、燕青率步軍暗伏於旱寨兩旁,嚴防遼軍劫營。但一夜無事。

次日兩軍依然對峙,宋軍搦戰,遼軍默然不應。直至黃昏時分,落日臨川,涼風簌簌,天際隱隱飄來彤雲。探馬飛報,遼營鼓角聲喧,即將出戰。吳用眉毛一挑,沉聲道:“蕭幹、大石果然老辣!日暮時分,軍士易生歸心,鬥誌鬆懈,故專趁此時來戰。”宋軍立即出迎。須臾行至岸邊高阜。此地喚作“料石岡”,居中平坦寬闊,略呈穹狀,不易設伏。遼軍前軍已渡至南岸,兩軍射住陣腳,遙遙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