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春雨(1 / 3)

夕陽在西天消褪到不留痕跡

黑夜逐漸來把暮色收拾幹淨

死亡的影子把一切封進了安息

你在我身上會看見爐火微紅

春雨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被送到英國讀中學,春雨的媽媽,也就是春至的二姐,文革中斷了學業,後來恢複高考,成為第一屆大學生。春至二姐大學畢業後也去了美國。有一年,某沿海省份一個副市長帶隊來美國考察學習,春至二姐被叫去參與接待,在十幾天的朝夕相處中,考察團裏一個英俊帥氣的隊員給春至二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隊員是該市下屬一個縣的縣委書記,年紀還不到30歲,在隨行的縣級幹部中屬於最年輕的,與其他身寬體胖、官態十足的幹部不同,年輕的縣委書記談吐不凡,思路開闊。談的多了,春至二姐才知道縣委書記也是自己的清華校友,比自己早兩年,也難怪一開口就讓人感覺到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考察團走後,春至二姐又回複到日常學習生活中。沒想到縣委書記對春至二姐也有同樣美好的印象,臨走時曾經要了春至二姐的聯係地址,春至二姐並沒有往其他方麵多想,兩個人從學習工作國內外大事小情慢慢聊起,最後很自然地發展到年輕的縣委書記向春至二姐表白愛慕之情的地步。老專家一開始對兩人的關係有所顧慮,不知道女兒嫁到這樣顯赫的政治家庭將來是福是禍。但看到兩人的感情已經發展到難舍難分的程度,而年輕的縣委書記也給自己留下了極為踏實可靠的印象,完全不是自己見到的那種大老粗家庭出身的半吊子兒郎,所以也就同意了兩人的婚事。

後來,春至二姐回到北京一所大學任教,婚後的第二年,春雨就出生了。春雨在家裏的幾個孫輩中得到了爺爺的特別疼愛,爺爺對縣委書記兒子的婚事很滿意,自己的其他子女大都和自己老戰友的子女聯姻,雖說是門當戶對,也是延續了家庭間的政治友誼,但和自己一樣,大多數老幹部沒讀過書文化淺,在像老專家一樣的知識分子眼裏是不折不扣的大老粗,自己很希望子孫們成為有文化根基的人。兒子娶了陳家的女兒,算是攀上了文化世家的高枝,將來春雨的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

春雨小學畢業的時候,縣委書記已經是副省長。春雨班裏的同學基本是在國內讀完中學才到國外讀大學的,但副省長有更長遠的眼光,認為把春雨提早送出去接觸世界,會比同齡孩子在開闊思路和鍛煉能力上更有優勢。春至二姐和春至父親表達了他們的擔心,一方麵是這麼小的孩子送出去能否適應國外的生活?其次是國內的中學教育足夠給孩子打好基礎,等到高中畢業後出去讀大學完全可以。副省長則以春至曾祖父的例子來說明年紀小不是問題,當年他們那些幼童到美國也不才十一二歲嘛,比春雨還小。

說到這些,春至二姐和父親也就沒有更多反對的理由了。實際上在副省長的心裏,春雨出去不是接受不接受大學教育的問題,春雨的媽媽和老嶽父當然是從自己家世代搞學問的角度來看問題,等春雨長大後出去接受高等教育當然沒問題,不會比現在就出去上中學差多少。但在春雨爸爸看來,小時候送出去接受英國的教育,是培養孩子紳士或貴族氣質的關鍵,要讓自己的孩子不僅能在國內,也能在世界範圍內的上流圈子裏得心應手才行。至於是否傳承嶽父家的學術衣缽,並不是要考慮的問題。

結果當然以春雨爸爸的意誌為主,春至二姐及父親在做了讓步後,認為送到美國更合適一些,畢竟春雨的兩個舅舅也在美國,可以方便照顧。春雨的爸爸則堅持以鍛煉孩子的獨自能力為主,所以最後還是先到英國讀中學,將來讀大學可以考慮美國的事。春雨在英國倒也適應的很快,語言方麵,從小受媽媽和外公的訓練,沒有多大的障礙,盡管遠離家人,但寄宿製的學校,大家都住在學校裏麵,雖然來自英國的小夥伴們和家人近在咫尺,但學期中間也不允許回家,所以春雨並沒有很強的人在異鄉的感覺。十三四歲的孩子們,無論英國的中國的還是阿拉伯國家的,都能很快玩到一塊,反而沒有大人們在和來自外國的客人們交流時的語言、心理、文化、飲食、習慣等各方麵的障礙。

說到文化障礙,春至還記得自己初到美國的時候,課堂上一位老教授讓大家逐個介紹自己,一位來自中國的學生說了自己的英文名字,RobertLiu,老教授問Robert你的中文名字是什麼?Robert說中文名字發音不好讀,所以才用英文名字。老教授於是和大家討論關於取外國名字和用本國名字的話題,老教授更偏向於用本國的名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諧共處,不是更美好的一個景象嘛,為什麼非要用個外國的名字來抹殺大家固有的差異呢。Robert課後和春至說,這個名字是上大學時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女外教給起的,女外教讓大家寫下各自名字的英文含義,Robert原名劉光輝,外教就給起了個Robert的名字。實際上除了在大學時上外教的課,自己從來也沒有用過Robert這個英文名。說完一臉委屈,仿佛自己做了件崇洋媚外的事情。輪到春至的時候,春至也就沒提自己也有英文名字的事。和Robert一樣,春至也有個外教給起的英文名,不過是按照中文名字拚音的發音來起的,雖然字母和漢語拚音不一樣,但讀起來很近似。聽了老教授的這堂課後,春至再也沒用過英文名。

等春雨上大學的時候,汪伯伯家的小兒子也到英國來了。汪伯伯與春雨的爸爸有非同尋常的友誼。文革時,春雨的爺爺被打成叛徒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差點要了老命。一家老小自然也巢覆卵破,被各自周圍的革命小將批來鬥去。春雨爸爸當時才十幾歲,造反裏有一個小頭目,打算借革命小將的手置春雨爸爸於死地。這個小頭目和春雨爸爸並沒有直接的恩怨,但小頭目的老子卻是一直懷著對春雨爺爺的刻骨仇恨。原來,當年在邊區的時候,小頭目的老子兄弟兩個一起參加的革命,邊區的革命和抗日事跡不但鼓舞了廣大農村窮苦老百姓的士氣,也吸引了一大批城裏來的文藝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