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柔美、煩擾的晨曦
激起屋簷下燕巢的喧囂
你刺過淒霧愁雲
照亮一顆憂傷的心
春至是春分大姑家的表哥。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春至的曾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留美幼童,祖父和父親也循著他們父輩的足跡遠赴海外求學報國。新中國解放後,春至的父親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為建設新中國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生活,攜妻帶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沒想到奉若上賓的待遇沒享受幾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一來,老專家們由學術權威變成了牛鬼蛇神,在革命的疾風暴雨中被掃蕩成了殘花敗柳,老專家的第一任夫人不堪淩辱跳了學校後麵的小池塘,留下了已近六旬的老專家和剛剛成年的三個兒女。
文革過後平反昭雪,黨組織選派春分大姑給老專家做生活秘書,那是大姑才滿20歲,老專家已經年近7旬。盡管兩人年齡相差四十多歲,春分的大姑也一直稱呼老專家為陳伯伯,但正如俗話說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陳伯伯不但煥發了學術青春,也重新迎來了身體的又一個春天,畢竟人非草木,和一個妙齡大姑娘天長地久的朝夕相處,總會讓人日久生情。忽然有一天,從來沒有和其他男人有過接觸的春分大姑肚子裏有了動靜。單位領導、黨組織、雙方家庭都沒能勸阻得了老專家的一意孤行,老專家翻開新中國的婚姻法,讓苦口婆心的對方辯友指出哪條規定不允許喪偶的老男人和未婚的成年女子登記結婚?剛才還唾沫橫飛大義淩然的人們頓時啞口無言。就這樣,春分的大姑由生活秘書登堂入室,升級為女主人。
春至也在來年的春天呱呱墜地。升級後的春分大姑並沒有因為身份改變而放棄自己的職責,還是兢兢業業照顧老專家的衣食住行,甚至在春至很小的時候,把春至送回娘家,讓母親照看。也就是在老專家近90高齡臥病在床的一段時間,春至被送回縣裏高中上過一年半時間的學。老專家去世後,春至母親並沒有和其他子女爭奪遺產,當然實際上老專家也沒有多少物質遺產,更多留給這個世界的是陳氏家族和他個人的學術名望。
春至在高三上半年回到青島,後被保送進北京大學。西關中學的章校長後來曾開過玩笑,說如果讓春至繼續在縣一中讀完高三,我縣將誕生文革後第一個北大學生。老專家其實是想讓春至到南大讀書的,以便繼承家傳的學術研究,老專家的父親是南大該學科的奠基人,南大在該學科的研究實力現在還遠遠超出國內其他高校。但已經進入生命倒計時階段的老專家,已經左右不了年輕人的道路。春至執意要去北大的原因,是高三同桌倪小妮同學要報考北京外國語大學。春至的班主任也極力慫恿春至去北大,因為學校對帶出北大清華學生的班主任有豐厚的獎勵。老專家也無可奈何的接受了家學日漸凋零的現實,隻好囑托專程從北京來青島探望自己的伊潔寧好好照顧春至。
伊潔寧是北大副校長,和陳伯伯有種莫名奇妙的關係,這種關係源於她媽媽和陳伯伯的在美國讀書時的陳年往事。春至的父親去美國留學時,家裏已經給指定了未婚妻,是父親世交好友的女兒,當時也和春至父親同去美國,在另一個城市的大學讀物理。雙方父母希望以後兩人在美國成家立業。春至的父親雖然和未婚妻也算小時候的玩伴,關係很好,但自己在麵對對方時似乎並沒有愛情激素分泌所帶來的衝動和感覺。
伊潔寧的媽媽在同一個城市的另一所大學修讀音樂,春至的父親和她認識後,被她身上散發的藝術氣息和女性魅力所傾倒,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一種體驗。春至的父親認為這才是理想婚姻中的雙方應有的感覺。兩人的關係迅速升溫,在畢業的前一年,伊潔寧的媽媽已經珠胎暗結。後來發生的事情和各種老套劇本中的狗血劇情一樣,春至的父親在雙方家族的壓力下被迫屈服,和未婚妻結婚生子。後來回國,家裏人是想讓春至父親遠離伊潔寧的媽媽,因為伊潔寧的媽媽已經決定留在美國不回來了。春至父親也想離開自己的傷情之地。好在夫人比較理解自己,在後來知道有伊潔寧這個女兒存在的事實後,允許父女雙方保持了比較親密的聯係,隻是要求不對任何人透露血緣關係的真相。所以外人包括家裏其他人並不知道伊潔寧是老專家的女兒,隻是知道伊潔寧的媽媽是老專家在美國讀書時結下的很好的異性朋友,所以也就有了這個很親密的異姓女兒。
伊潔寧的媽媽在美國定居,但不幸在中年去世,一直沒有結婚。伊潔寧被送回國內跟著姨媽和姥姥生活,後來又去美國留學,在學校結識了國內來的一位年輕訪問學者,喜結連理後,兩人回國到北大任教。後來有傳說這個訪問學者是老專家有意安排的,但婚姻可以由父母包辦,愛情怎能由他人安排。也或許因為老專家了解伊潔寧的媽媽,所以也就能挑對伊潔寧喜歡的人。
春至到了北大後,時常被伊副校長叫到家裏享受一下家庭溫暖,雖然事實上伊潔寧是春至同父異母的姐姐,但因為世上除了老專家已經沒人知道,所以一開始春至喊比自己年長30歲的伊副校長“伊阿姨”,伊潔寧說不要喊阿姨,我喊你父親“陳伯伯”,你喊我“阿姨”,這不亂了嘛。你雖然年齡小,但輩份大,還是喊我“姐姐”吧。就這樣,陰差陽錯的一對真姐弟真的有了姐弟之緣。
春至選擇北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三女同桌,但高中時男生女生朦朧羞澀的感覺並不一定是愛情的萌芽,倪小妮雖然沒有如願進入北京外國語大學,但也來到北京,就讀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語言大學和北大隻有一校之隔,在來大學的第一學期,春至和倪小妮還曾以老同學之名像模像樣地在清華的荷塘欣賞過初秋的月色,在拿渡吃過讓人鼻涕一把淚一把的麻辣香鍋。但倪小妮似乎更願意發展兩人之間深厚的老同桌情誼,而不是春至夢寐以求的男女關係。
如果說春至來北京是為了倪小妮,但倪小妮來北京卻不是為了春至。因為倪小妮有更大的夢想,倪小妮媽媽的單位有個同事,女兒嫁給了老外,每次那位阿姨向媽媽展示女兒從國外寄回的新奇洋貨,都令倪小妮的媽媽豔羨不已,倪媽媽最大的夢想,就是倪小妮將來也能和阿姨家的姐姐一樣,成為媽媽被被人羨慕的資本。倪小妮還有一個姐姐,爸爸因為幾代單傳,家裏人思子心切,在生下倪小妮的姐姐後,為了生二胎,倪爸爸從單位辭了職,無奈倪媽媽肚子不爭氣(這是倪小妮奶奶的原話),第二胎還是女兒,倪小妮。倪媽媽從生完倪大妮後就一直生活在倪家人的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希望到絕望的情緒中,重壓之下的倪媽媽,最大的夢想就是女兒能讓她出口氣,但眼看著倪大妮已經找了個普通工人結了婚,希望就隻能寄托在小妮身上了。小妮和姐姐不一樣,一是很理解媽媽的心情,二是自己也屬於那種不顧一切求上進的人。自身的興趣一旦和領導的期望相一致,就為自己大展宏圖創造了最好的條件。
倪媽媽在幫著小妮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春至從老家回青島上高三的半年多時間,倪小妮和春至結下了深厚的同桌情誼。這個同桌關係是倪媽媽找了當時的班主任給特別安排的。倪媽媽知道春至早晚也會和他家的老哥老姐們一樣漂洋過海出去留學。小妮對春至並沒有懷春少女見到翩翩少年後的怦然心動,但也沒有排斥感,隻是想到春至的父親比自己的奶奶還要老,小妮心裏有種難以言表的情緒。因為高三的學業很忙,小妮在繁重的課業之外,和春至保持了良好而又恰當的關係。以至於春至認為隻要追隨小妮去北京上學,小妮就會成為以後自己孩子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