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坐了一刻鍾,梁佑輔隻覺內外澄清,於是睜眼起身,點燃香燭,向南暗祝,祝曰:“弟子梁佑輔,幾經仙人點化,已然看破世情,誠心入道修行。今又遇宋須道長,載道德、精修行,欲拜為道師。現弟子受道長黃米之驗,望諸位神仙能保佑弟子,得以應驗入道。”祝畢,恭敬三拜,而後又依前法而行。此時再點,真似有神仙暗護一般,隻覺心清氣爽,絲毫不覺疲倦,腦中數字條理有序,半分不差。不過一個多時辰,袋中黃米已然將盡,僅留一處袋角尚留有些許。梁佑輔剛要伸手入內,不料一旁的木窗忽然被撞開,一陣狂風卷入屋內,那風勢極大,梁佑輔一時也坐立不穩。待到風過,隻見屋中器物被吹得東倒西歪,黃米更是散落各處,分不清哪些數過、哪些未數,歎道:“方才兩次不得成功,可說是禮數不至,縱然如此,尚可以將黃米回倒,從頭再來。可是此番米粒散落東西,又如何將之聚攏?宋道長曾言須得數字與他相符方可,少尋得一粒都是不成,況且尋米更是百倍的辛苦。莫非……莫非是我入道時機尚且不候之故?”念到此處,長歎一聲,誠心不由冷下八分,漸生了退意,整一整衣衫,來到店外,漫無目的,隨意沿街而行。
不覺之中,已然走出幾條街去,忽聞一旁有茶香飄出,梁佑輔轉頭一望,隻見是個茶棚,由幾支竹竿和一張油布撐著,棚內散坐著幾名茶客,那老板不時穿梭各桌,為客人添水上茶。這一日梁佑輔為了點數黃米,尚不曾進食,不免口燥腹饑,於是折身入內,在一桌旁坐下,點了壺龍井,又添上一碟糕點。這時隻聽棚內一個聲音道:“方才說的這一段,便是英烈傳白英雄隻手殺伏虎的故事,不知各位以為如何?”當下便有幾人叫好道:“張先生說的故事個個精彩,哪裏會有不好的。”“就是,先生休賣關子,便再說一段!”那張先生笑道:“承蒙各位抬愛,小弟便多說一個。”梁佑輔心道:“這茶棚雖小,卻是五髒俱全,連說書先生都有,不知這張先生會說什麼樣的故事。”
隻聽那張先生道:“這個故事是書內有載,前幾日方才讀來,乃是記傅先生得道升天的事情。”略頓一頓,說道:“這傅先生是古時人,不知朝代。他立誌修道,於是別離親友,一人入山,尋得一處石洞,便居於此處,每日在洞內精思,朝暮扣拜五方蒼穹。平日饑則食數枚山果,渴則飲幾口山泉,生活清苦。如此幾年,有仙人自其洞口經過,見他求道如此誠心,便道明身份。傅先生大喜過往,跪拜仙人,欲求度世之法。那仙人不說其他,反而給傅先生一隻石盤,一隻鑿鑽。言道:‘以此鑽磨石盤,盤穿之日,我來傳汝道法。’話畢則去。傅先生自得遇仙人相見,心中精誠更堅,終日鑽石不息,日夜不間。積三十年辛苦,石盤終穿。盤穿之時,那仙人忽然便顯於眼前,歎道:‘積苦若此,我尚不能及也!先生有此橫心,何憂道不成哉?’於是傳道於傅先生,未幾年先生便得道成仙,白日升天,登霞而去。”
一段故事說罷,周圍人等無不暗暗稱奇,梁佑輔卻是聽得麵紅耳赤,愧疚無比,心道:“想那傅先生初時未有仙師相授,亦能苦行苦修。後得見仙人,尤能積三十年誌心不退。而我屢受仙人指點,卻不過因點數黃米略受小挫,便生了惰氣。與先生相比,可謂天淵之別。似如此憊懶之心,今後怎能求道?”當下將敗心逐一收起,暗中下了決心,縱是點上千遍萬遍也是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