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注意演講效果(2)(1 / 3)

真情實感效果

好的演講,不能僅僅賣弄華麗的語言,必須具有真情實感。真情實感是聯係演講者和聽眾心靈的紐帶。

演講真情實感效果,是指演講者在演講時,把豐富的情感真實地表達出來,使聽眾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從而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有位大學生發表這樣的演說:“在生活中,有棱角的人常常會遭來非議,但我認為,一個不被爭議的人,是個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非議中被認識,真理在非議中被確立。一個真正幹事業的人,往往由於被激烈地爭議,反而更強烈地閃耀出心靈的光輝!”

這位大學生的這段議論,受主觀感情的支配;這種議論,不需要交待論據、也不需要論證,它在抒發洋溢著演講者或悲或喜、或憎或愛的情感中,流露出演講者的思想。

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演講中,惟有真誠的情感,才能產生巨大的影響,才能喚起群眾的熱誠,才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美國著名政治家林肯,非常注意培養自己真誠的品格。1858年他在一次競選演講中說:“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瞞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所有的人。”

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演講者的座右銘。無嘩眾取寵之心,有實事求是之意,感情真切,才能取信於你的宣傳對象,使他們接受你的思想、觀點。一個演講者,如果演講華而不實,隻追求外表漂亮,開出的隻能是無果之花;若缺乏真摯而強烈的情感,隻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雖然能欺騙聽眾的耳朵,卻永遠換取不到聽眾的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對秘書口授反擊法西斯戰爭動員的演講時,“像小孩一樣,哭得涕淚橫流”。他的這次演講動人心魄,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的鬥誌。卡耐基指出,演講者具有真情實感,必須能夠平等待人,虛懷若穀,他的話語,方能如滋潤萬物的甘露,點點滴入聽眾的心田;而盛氣淩人,眼睛向上是“誠”的敵人,一個把自己打扮成上帝,以教育者姿態自居的人,是無法和聽眾交心、贏得聽眾愛戴的。

演講者還要善於用自己的心去彈撥他人的心,用自己的靈魂去感染他人的靈魂,使聽者聞其言,知其聲,見其心。

在《江城之夏》演講邀請賽中獲優等獎的青年張燕平,他的演講《陝北行》,情真意切,具有催人淚下的力量。

他講述了當年一些出生入死的老革命,不講資格,不論功勞,仍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勞動,過著布衣粗食的生活。他還把自己埋怨社會的不正確思想暴露於聽眾麵前。演講者引用了一位老人的話:

“革命的事業是個大事業,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照你那樣想,像我們這些對革命有點功勞的人,就該到北京,到省城去享受,那麼,陝北誰來建設呢?如果黨的政策變了,農村有希望了,咱們掄老钁還抱它十來年哩。”

演講者用自己的心,謳歌了這種外表樸實無華,內涵卻十分高尚的“黃土的性格”。使台上台下發生了強烈的共鳴。

打動人心效果

打動人心不能光靠感情,更主要的是靠真實性。一種真實可靠的證據,假如能夠讓人確信不疑,心裏不致產生與此相反的意見,那麼,當然是已經相信也不必再說什麼證明了。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學上的發現。一切演講家,都可以用得著。

在我們的行動中,完全合乎純粹的理性是少有的,多半還是由外界的刺激和暗示而產生的。人們心裏接受一種意見,在許多情況下並不加以證明,如果事事都要提供證據,人活著就沒有樂趣了。

打動人心效果,是指演講者在演講中,以真誠和令人感動的語氣,表現自己的真實性,激起聽眾的感情。

打動人心必須具有真情實感。在演講中,特別要注意使用口語,不要搬弄文學語言,讓人聽了不順耳。

如有的人演講,用下麵的話形容自己的心情:

“我的心海蕩起悲哀的浪潮,兩眼猶如兩汪清泉,盈滿晶瑩的淚水,最後我的兩行淚水,像斷線的珍珠紛紛落下。”

這種文學的描寫手法,說出來隻能令聽者不以為然,這樣的演講自然是不成功的。其失敗的原因在於,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華美,缺乏口語化、通俗化,而是文學味太濃。遣詞造句過於華麗和艱澀,必然令人反感。

演講需要用演講者和聽者雙方都習慣、共同感興趣的“大白話”來表達,這樣,別人才容易接受,彼此才容易溝通感情,交流思想。

馮笑萍在禮儀小姐決賽場上的一分鍾即興演講,就極其地打動人心。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你們好!此時,麵對大家,我真的有些緊張,我想,你們能夠接受我嗎?

我是一名醫學碩士研究生。傳統觀念裏,人們常常把研究生和書呆子聯係在一起。在這裏,我要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家:研究生同樣有美的理想,美的集體,同樣熱愛美的生活。作為一名未來的醫生,我從未後悔過救死扶傷這一崇高職業的選擇;作為一名現代女性,我更珍視擁有充實多彩的人生。

在此,我要用敢於參與的實際行動來證明,春城的小姐不都是花瓶,而我們女碩士研究生,也不都是書呆子!”

這篇一分鍾即興演講,語言坦誠樸實,真實地向聽眾說出了,演講者自己此時的所感所想,將心比心,使聽眾的觀念與演講者在感情上進行了交流,取得了一致,真正做到了打動人心。

當然,對於不同的演講內容,使用語言應有所區別。若是進行文學講座,語言就應該文雅、活潑些。

一位教師在文學演講中,分析劉白羽的散文《長江三日》的藝術特點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