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熟知的十二生肖是用來記人的生年屬相的,亦稱十二屬相,當被用以紀年、紀月、紀日或紀時辰時,則稱十二獸曆。十二生肖(獸曆)廣泛流行於亞洲諸民族及東歐和北非的某些國家之中,幾乎是一個具有世界性的民俗事象。
十二生肖當起源於十二獸曆,由來甚為古遠。從地域上看,埃及、巴比倫、印度及中國等四個亞非文明古國恰好均在其流行的範圍之內。其流傳的區域雖廣達亞、歐、非大陸,但主要集中於亞洲。由此,我們有理由推斷,這一文化當起源於亞洲的某一民族,其後始逐步擴散,而先後為這一廣大地區的諸多民族所接受。然而,最初究竟為哪個民族所創,至今卻仍是個不解之迷。
十二生肖(獸曆)的構成及順序,各個民族或國家不盡相同。現今漢、回、藏、哈尼、佘、拉祜、納西、阿爾泰語係諸民族以及朝鮮、韓國、日本的十二生肖(獸曆),在構成及順序上完全一致,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有些民族的十二生肖(獸曆)因地區不同而有別,如黎族大多數地區的十二生肖(獸曆)與前相同,而毛道黎族則以“蟲”代“虎”,以“貓”代“兔”,以“魚”代“蛇”,以“肉”代“馬”,以“人”代“羊”;大部分地區彝族的十二生肖(獸曆)與前相同,而雲南哀牢山彝族的十二生肖(獸曆)名稱及順序為:虎、兔、穿山甲(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除有一處不同(現也有以“龍”代“穿山甲”的說法)外,排序亦與前有異。哀牢山彝族之所以以“虎”為先,據說是因為其自認為是虎的子孫,尊母虎為其始相。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祭神大典,要選在虎月(首月)的第一個虎日,在當地的母虎神廟舉行。家家門上且都要繪以虎形,以示對虎的尊崇。正為此,才有了這樣的排序。如若將其按序前推或後移,仍與前同。而桂西彝族的十二生肖(獸曆)則為:龍、鳳、馬、蟻、人、雞、狗、豬、雀、牛、虎、蛇;德宏地區傣族的十二生肖(獸曆)與前相同,而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又改“豬”為“象”,改“龍”為“蛟”或“大蛇”,改“羊”為“蟻”。
此外,有些國家十二生肖(獸曆)的名稱亦與前頗有不同,如越南以“貓”替換了“兔”;印度的為:鼠、牛、獅、兔、龍、蛇、馬、羊、猴、金翅鳥、狗、豬;古巴比倫的為:牡牛、山羊、獅、驢、蜣螂、蛇、犬、貓、鱷、紅鶴、猿、鷹;埃及與希臘的與古巴比倫的基本相同,隻是以“蟹”取代了“蜣螂”[1]。其“獅”、“蛇”的排序與印度的相同,且均是以“紅鶴”代替了“金翅鳥”[2]。其他民族或國家的十二生肖(獸曆)位於其“獅”這一序位的為“虎”,位於其“紅鶴”序位的為“雞”。也即是說,位於前一序位的均為猛獸,而位於後一序位的均為禽類。由此推測,全世界的十二生肖(獸曆)當有著同一起源。
十二生肖是與十二地支相聯係的。我國古代有一種特殊的紀年方法,即以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搭配來紀年,共有六十個排列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周而複始,連綿不絕。每一地支又有一種動物相對應,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每個人誕生那年地支所對應的動物,便是所謂的生肖。
十二地支的出現最早,在商代人們就把黃道(即古人想象中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附近的天空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宮),用子醜寅卯等十二個漢字來命名,這就是後來的十二地支。太陽經過每一宮的時間為一個月,於是十二地支最初是被用來紀月的。
西周春秋時期,開始有了十二種動物與地支的對應關係。如《詩經。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以午對馬;《左傳。僖公五年》有“龍尾伏辰”,以辰對龍。這都是與現在通行的對應關係完全相同的。人們以動物來對應十二地支是因為受了上古動物圖騰崇拜的影響,所以總是習慣於把各種自然現象與動物聯係起來。在古代天文學上,就有孔雀、巨蛇、狐狸、獅子、天貓、蠍虎、飛馬等星座名稱。在同樣的心理支配下,人們也就自然會用一些動物的名稱來標識那些抽象的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從而形成了十二地支與動物的對應關係。根據前些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可以推知,在戰國時期,人們不但用幹支紀月、紀日,而且已經開始直接用來紀年。到了東漢元和二年(85年),政府正式頒布法令通行幹支紀年。出現了幹支紀年,將與之對應的十二樣動物作為年的代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慢慢地,人們認為生在某年就肖(象)某動物,子年生的肖鼠,醜年生的肖牛,十二生肖就這樣形成了。至遲到了南北朝時期,文獻裏就已經有了明確記載。當時敘事述人每每稱人的屬相,如“東昏侯屬豬”、“崔慧景屬馬”等等(《南齊書。五行誌》)。《周書。宇文護傳》裏也有一段記載:北周皇帝宇文護的母親留在北齊。在她給宇文護的信裏說,“昔日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到了唐代,十二生肖更為流行,出現了將它作為紋飾的銅鏡,有的墓葬中還出土了成套的十二生肖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