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十二生肖的起源及流變(3 / 3)

本文認為十二生肖源於十二獸曆,十二獸曆的形成則與古巴比倫人天文學中的黃道周天之十二星座等密切相關。也即是說,十二獸曆為古巴比倫人首創。十二獸曆一俟形成,便分別沿東西兩個方向擴散:西向以次傳至希臘、埃及;東向則傳至印度和我國內地。希臘、埃及的文化由於和巴比倫文化有著許多的共同之處,故而十二獸曆僅出現了若幹微小的變化。十二獸曆傳至印度後,由於處於文化差異較大的環境中而被進行了一番較徹底的本土化改造,賦予了許多本土文化特點。古巴比倫人的天文學(星曆)知識早在公元前19~18世紀便已傳至我國內地,殷人稱之為“十二辰”或“十二支”,但僅用於推算節氣和日月交食,並與傳統的“十幹”相結合用於紀年。而與此相關的十二獸曆卻因無用武之地而湮沒不彰。此後,經印度改造後的十二獸曆約於公元前3世紀初,又沿“絲綢之路”傳到了我國內地,嬗變為十二生肖,進而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得到了普及。同時亦賦予了許多新的文化內涵。此後,又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進一步傳播、擴散至周邊地區的民族和國家。

另外,關於12生肖來曆的說法還有:洪巽的《陽穀漫錄》中說,12地支中位居奇數者,以動物的指或蹄也為奇數相配,如子位居首位,與它相配的鼠為5指,地支中居偶數位的,則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如牛與醜相配,為4爪。葉世傑在《草木子》中,把12生肖的來曆解釋為:術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瞳、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胃、豬無筋、人則無不足。”

其它的說法還有種種。諸如:黃帝要選拔12種動物在天上按時值班……通過競賽而選中了鼠、牛、虎等12種動物;12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一些氏族的圖騰崇拜;12生肖可能是從天竺引進的;或28個星宿分布周天,以值12個時辰。每個星宿都以一種動物命名。從每個時辰值班的動物中挑選某種常見的作某一年的代稱等等,不一而足。

盡管人們不能確定12生肖的確切來曆,但因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種仍有實用價值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