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劉備(3 / 3)

可惜子龍拚得性命也隻救回了繈褓中的阿鬥,此時如慈父般抱起兒子的劉備一定是傷心不能自已的,一是自傷自己事業的屢屢受挫,二是自己居然屢屢被迫舍棄妻兒抱頭鼠竄,他垂首看到跪著的滿臉血汙的趙子龍,心中之苦終於難以抑止,若不是這孩子,糜夫人或許還有望生還,而且,“為此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這複雜心情交織在一起,任誰都是不能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了,怎麼可能還去想到什麼“收買人心”。

劉備經赤壁之戰而得到棲身之地時已近“知天命”的年齡了,此後又經曆在夾縫中的連年苦戰,現在終於像高祖當年那樣占據漢中之地了,興複漢室也許真的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吧,然而此時卻接連傳來噩耗,關張二將死於非命。

趙雲和諸葛亮都來勸阻執意討伐東吳為兄弟複仇的劉備,“現在的敵人是北方的曹魏啊”,他們這樣苦口婆心地勸阻皇帝劉備。此時的劉備仍然是當年青梅煮酒時曹操口中的那個英雄,可是注定是一個與失敗相伴終生的悲劇英雄,複興漢朝的事業當然重要,但在劉備心中,卻還有更為重要的——兄弟的手足之情。以他的眼光,是知道若是自己一意孤行,經營四十餘年才攢聚起來的事業就可能一朝傾覆的,而且即使征吳勝利,得勝的蜀漢在戰爭的爛攤子中也不一定能夠戰敗坐山觀虎鬥的曹魏,或許,自己在出兵向東之時,陰險的曹丕會從背後襲擊我們。昭烈皇帝劉備此時隻想為兄弟報仇。

從前,他曾經不顧自己和妻兒的安危引領十萬百姓輾轉逃亡、吃盡苦頭;現在,已成為一國之君和大漢希望的他又要因為兄弟的緣故而冒險東征了。

劉備戰敗之後逃到白帝城,又在永安宮中靜待生命的結束,在逃亡中走完一輩子的他終於是難逃受挫的宿命吧,現在,自己的逃奔生涯要劃上句號了。

少年時代家鄉的桑樹下麵,他曾經指著它茂盛的葉子說道:“吾必當(像一個天子那樣)乘此羽葆蓋車。”現在,他得到了“羽葆蓋車”,卻經受了比別的天子多得多的失敗和折磨,因為以他的性情,他總是在心中經曆著矛盾和抉擇,雖然在自己身上繼承著“高祖之風”——“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像祖先那樣狠心和無賴,

而且,四百年前的時代如此渺茫,從那時留傳至今的種種智慧和手段在這樣浪漫的黑暗歲月裏顯得破舊落伍格格不入,更遑論被評價為有著“高祖之風”的他的性情,四百年大漢雄風早就成為不能穿破魯縞的末路之弩,停滯了數百年的社會需要變化、需要分崩離析,甚至需要混亂和蕩然無存!他所立誌恢複的王朝連同它的製度一起都已經足夠腐朽,已經成為革命的對象,而革命的權柄卻在曹魏和東吳手中。一切注定往而不複,即使被老天賦予了青史留名雕刻道德塑像的使命,卻終逃不過屢敗屢戰最終事業付水東流的宿命。他死時不忘對國家的希望之星諸葛孔明說起馬謖的“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可見他確實繼承了劉邦知人識人的長處,這一點恐怕是政治家諸葛亮所無法比擬的——大軍師的街亭之敗恰好證明了這一點;他對後主的遺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也足以成就這個失敗者的不朽。他的繼承者劉後主後來被譏刺為無能之輩,不過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後主劉禪其實是如同西羅馬末代君主羅慕洛斯大帝那樣的大智若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