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說日界線(1 / 1)

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的聖羅卡港出發,向西做環球探險旅行。他們曆盡千辛萬苦,在海上漂泊近3年時間,最後終於在1522年9月日駕駛“維多利亞”號船抵達佛得角群島。

這裏離西班牙隻有一天的航程了,船員們都很高興,於是決定離船上岸,準備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他們剛登上海島,就與島上居民發生了一場爭吵。爭吵是由日期差異引起的。

“今天是9月日。”船員們說。“不,今天是9月7日!”居民們糾正道。

船員們誰也說不清為什麼船上是星期四,島上卻是星期五!這一天到底哪兒去了呢?

答案得從地球的運動規律上尋找。

我們知道,人們把太陽連續兩次經過觀測者子午圈的時間規定為一天。這大致相當於地球自轉一周(30°)的時間。地球每轉過1°,時間約4分鍾。因此,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人們看到大陽東升西落的時刻就不相同。一般來說,東邊的地方要比西邊的地方先看到太陽升起,也先看到太陽落下。這樣,在地球東西方向上做長途旅行時,旅行者所經曆的一天就不會正好是24小時,向西時會長一些,向東時會短一些。

“維多利亞”號船向西航行,船員們向著太陽降落的方向前進,每天看到日落的時間總要晚一點。也就是說,船上每天的時間總要長一些。據估算,它向西航行一天,船員看到日落的時間約晚80秒。日積月累,在他們駛抵佛得角時,正好湊足了一整天。

船員們不知去向的那一天的時間就是這樣從他們身邊溜走的!相反,如果我們由西向東進發,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前進,每跨過經度1°,就提前4分鍾看到一次日出。地球經度一共是30°,用4分鍾乘以30,結果正好等於24小時,就會不知不覺賺來一天的時間。由此可見,由於地球自轉,即使在同一瞬間,處於不同經度上的人由觀測太陽而得到的時間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是“地方時”的弊病所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活動範圍和活動速度日趨增大,國際交往也越來越多,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規定一個共同的時間計量係統,以解決這類“日期矛盾”。

為此,1884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一次國際會議。會議通過協商,決定在地球上給日期規定一條“起跑線”,讓每個新日期都從這條線的西側開始,然後順序西移,回到這條線的東側時結束。

這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又叫日界線。為了不使日界線從某個國家或某個行政區域中間穿過,給當地居民帶來不便,當時特意將它選擇在太平洋中靠近180°線附近。它從地球北極開始,繞過白令海峽和阿留申群島,向南穿過太平洋而達於南極。這樣,日界線就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略有彎曲的折線。日界線兩側的日期是不同的。例如,在它西側的薩摩亞群島,新的一天已經開始,而在日界線東側緊接著它的斐濟群島,則剛剛是前一天的淩晨。當然,日界線隻是畫在地圖上的一種標誌,在實際的地球表麵是難以標出的。

怎樣利用日界線解決“日期矛盾”?國際上做了這樣的規定:凡由東向西經過日界線,旅行者要把自己的日期增加一天,例如10月3日要改為10月4日;凡由西向東經過日界線,則要把日期減少一天,例如1月28日要改為1月27日。這樣,旅行者的日期才能與當地居民的日期保持一致。

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使今天的跨洲過洋旅行更加方便。當你有機會橫渡太平洋到美洲觀光時,往返途中都要經過日界線,那時請不要忘記按上述規定改動你日曆表上的日期!

趣聞逸事

福克因何獲勝

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凡爾納有一本小說,名叫《八十天環繞地球》。小說主人公斐利亞·福克是英國倫敦改良俱樂部成員,1872年10月2日,他以巨額賭注同朋友們打了個賭:在80天內環遊地球一周。當晚,他就帶了法國籍仆人路路通離開倫敦,開始了這次不尋常的旅行。一路上他們經曆種種困難,幾經周折,穿越了北美大陸,眼看勝利在望,警方卻懷疑福克是一名大盜,逮捕了他。後因真正的竊賊於3天前被捕而釋放了福克。待福克趕到倫敦,比預定時間遲了5分鍾,而後又發現由於是一直向東旅行,無形中贏得一天時間,福克終於獲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