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標準時間(1 / 1)

從前,每個地方都各用各的時間。在古代交通不發達,各地往來不多的情況下,還看不出有什麼不合適。可到了近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隨著各地頻繁的交往和交通的逐漸發達,許多不方便之處便暴露出來。

1858年11月24日,因英國多塞特郡是上午10時分。這個郡的一位法官莊嚴判決一土地案的原告敗訴。原因很簡單,上午10點開庭,可這位原告沒有準時出庭。可是判決剛剛宣布完後的兩分鍾,那位原告卻匆匆來到了法庭,並立即向法官指出,他並沒有遲到,而是按照他家鄉肯柏蘭郡喀米耳鎮火車站的時鍾所指示的時間,準時到達法庭的。因而他要求該郡法庭必須對這一已經了結的案子重新審理。

這一法庭爭執,原因出自火車站與法庭的時間不一樣。這事引起了有關人員和部門的重視,促使英國要統一時間。經過多方努力,直到1880年,英國國會才決定以格林尼治時間為全國的標準時間。從此,那裏天文台的格林尼治大鍾便決定著整個英國的時間。

1884年月2日,由25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國際會議,在絕大多數投票同意(23票讚成,2票反對)的情況下,決定采用“格林尼治時間”。從此以後,全世界都將這個時間作為標準時間。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最早的起源是這樣的:17世紀時,航海家們已確定了緯線,但未能確定經線,因而無法參照經緯線繪製航線。因此,英王查理二世於175年下令修建一座天文台來解決這個問題,並在設立這座天文台的詔書中規定天文台的任務是:“尋求確定經度的辦法,改善航海與天文學。”但是,由於各重要的航海國家仍采用自己確定的子午線,因此,即使在經線確定之後,混亂並沒有消除。

1884年,國際天文工作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國際經度會議,決定以經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繹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此計算地理上的經度;以格林尼治為“世界時區”的起點;以天文台的計時儀來校準時間。從此,格林尼治馳名於世。1924年,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一次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向太空播發了個時間信號,使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無線電聽眾,都可以根據這種時間信號來校正自己的鍾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格林尼治地區發展成為工業區,居民人口猛增,生產規模擴大,環境汙染嚴重,對天文台的觀測影響極大。為此,1948年,格林尼治天文台遷往新址——英格蘭東南部的赫斯特孟蘇,仍然稱為英國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新的天文台建在15世紀興建的赫斯特孟蘇城堡裏,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裏麵裝有先進的大倍數天文望遠鏡,世界上最標準的原子天文鍾和計算機。但是,格林尼治的天文學家們說,即使最標準的原子鍾計時也有誤差。因此,每年元旦,天文台的工程師都要在午夜到來之前,在格林尼治時間上加一秒以“修正”時間。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已采用“格林尼治標準時間”,隻有沙特阿拉伯不采用“格林尼治標準時間”,而寧願采用根據日月運轉計時的穆斯林辦法。

趣聞逸事

格林尼治博物館

現在,過去的天文台舊址已成為一座供遊人參觀的國家博物館。周圍的山地建成了一個大花園,一片數千頃的大草坪展現在遊人麵前。美麗的花壇,茂密的樹林,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館內陳列著英國早期各種天文觀測儀器、天文時鍾、大象圖、地理圖和航海圖等。在子午館裏,有一條鑲嵌在大理石中間的銅線,那就是著名的劃分地理經度的本初子午線,即地球經度的起點“0°”。銅線兩邊分別標有“東經”和“西經”字樣,表明劃分東半球和西半球的界線。銅線還一直延伸到院牆外麵的水泥地上。到此觀光的人,總喜歡把自己的雙腿分別站在銅線兩邊,拍一張腳踏東西兩半球的有趣照片,以示不虛此行,留下值得回味的紀念。

在天文館舊址大門外的磚牆上,還鑲著一台1851年安裝的二十四小時不停走動的大型標準鍾。其指示的時間,就是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格林尼治時間,通釋為世界標準時間,各國都以此標準校正自己的時間,從而避免了世界各地時間上的混亂,為各方麵的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時間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