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倫三島,每年初春時節(一般是4月初),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總要宣布這樣一條消息:“在星期日淩晨開始之前,請不要忘記將您的手表和時鍾撥快一小時。”
聽到這樣的廣播,居民們都順從地撥快自己的時鍾,以便從第二天早晨起比平時提前一小時起床,提前一小時上班,一直延續到10月中旬。10月中旬以後,又恢複采用正常的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這種在夏季提前的時間叫夏令時間,又稱“法定時間”。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采用這種時間。采用夏令時間的原因,據說是為了節約能源。
大家知道,春分以後,地球北極漸漸向太陽靠近,北半球的晝夜長短逐漸從春分那天的晝夜等長過渡到晝長夜短,在秋分那天又回到晝夜等長。此後,地球南極逐漸靠近太陽,北半球變為晝短夜長。
在從春分到秋分這段時間裏,北半球白天比夜晚長,每天太陽照射的時間一般在12個小時以上。以西安為例,從4月中旬到9月中旬,白天平均為14個小時左右;夏至那天可以長達15個小時,早晨五點鍾太陽就從東方升起,下午將近8點才落山。在這段時間裏,若按平時作息製度生活,
很可能日上三竿我們還高枕未起,而太陽落山後很久卻又“挑燈夜戰”。
這樣放著大好的自然光源不去利用,豈不是浪費?如果在這段時間裏將時鍾撥快(即作息時間提前),恰好可以充分利用日光,從而節約照明用電。
夏令時間最初是由英國人威廉·韋利特提出的。他在1908~1911年四年間先後三次向英國議會提出這個建議,但都遭到否決。因為英國議會習慣於墨守成規,他們不願意在一年裏把作息時間這樣改來改去。
第一個把這種辦法付諸實施的是德國。191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激烈地進行著,各國都痛感能源匱乏。為了節約燃料,德國率先采用夏令時間。幾天以後,法國、意大利、葡萄牙、荷蘭、丹麥、瑞典、挪威、奧地利等相繼仿效德國,采用了夏令作息時間。當時的法國議會甚至頒布法令,宣布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珍惜電力、石油和天然氣”。
當然,對於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究竟把時鍾撥快多少才算合適?一年中在哪幾個月裏撥快?這要根據它的地理位置來決定。對於中緯度地區,一般說是撥快一小時,多在4月至10月之間;高緯度和低緯度地區卻不適宜采用這一辦法,因為這些地區冬夏之間日長相差較大,超過一兩個小時。就是在中緯度地區,有些國家規定隻撥快半小時,有些國家規定撥快兩小時,所以也是不統一的。例如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能更有效地安排港口和車站的裝卸運輸,實行“雙倍”夏令時間,把時鍾撥快了兩小時。
實行夏令時間節約能源的效果究竟如何?由於種種原因,要作出確切計算是困難的。不過,英國的專家們曾做過專門調查,有這樣一些大概數字可供參考:由於晚開路燈以及機關和住宅的電燈,合理地分配了晝夜用電時間,英國每年節約的燃料大約價值1億英鎊。德國在首次實行夏令時間的當年,節約費用高達2億馬克。波蘭於1957年采用夏令時間,一個夏季就節約14萬噸煤炭。
有些調查還指出,實行夏令時間還有其他好處:由於“延長”了白天時間,可以把交通事故減少3%~4%;睡眠提前一小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犯罪活動;利用白天下班後“多出”的一小時,人們可以從事其他積極的休息和體育鍛煉,增進身心健康。
我國現在雖然沒有采用撥快時鍾的夏令時間,但廣大城鄉在冬夏兩季普遍采用不同的作息製度。以陝西省關中地區為例,冬季工作時間一般是8:00~12:00,13:30~17:30,夏季則為7:30~11:30,14:30~18:30。這實際上同采用夏令時間的效果是一樣的。我國長期以來都是這樣做的,人們也習慣了,因此似乎不必仿效外國去撥快時鍾。
趣聞逸事
俄羅斯的時間
蘇聯從1930年起實行夏令時間。1980年底,蘇聯部長會議又通過相應決議,規定在維持1930年頒行的“法定時”(已在其境內的所有時區上增加了一小時)的同時,從1981年起,每年在4月1日0時再把時鍾撥快一小時,到10月1日撥慢一小時。2011年3月27日,因為考慮到頻繁調整時間會讓人產生“壓力”,並導致“生物周期紊亂”,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下令,2012年起俄羅斯全國停止夏令時製。2011年夏令時製實行後,年底不再將表回調,所以相當於全國時區往前了一小時。這樣,俄羅斯現今采用的時間實際上就是把時鍾撥快了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