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月相變化產生陰曆(1 / 1)

古時候,人們在操勞了一天之後,晚上一般都不幹活,天氣好的時候就在外麵休息。夜晚萬物都隱藏在黑暗的夜幕裏,而月亮和星星卻成為人們經常觀看的景色和談論的話題。特別是月亮,它的形狀每天都有較明顯的變化,最引人注目。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人們發現每隔29天或30天,月亮就圓一次;而且月亮圓12次,氣候寒暖也正好隨著變化一個周期。人們就根據月亮的這些變化製定出了簡單的曆法。月亮還有一個名字叫“太陰”,所以根據月相變化製定的曆法就叫作太陰曆,為了方便,人們又把它叫作陰曆。

陰曆和月相變化有關,那麼什麼是月相變化呢?月亮和地球一樣,本身都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太陽光照在月亮上反射的光。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總是圍繞著地球公轉,這就使月亮、地球和太陽這三個星球的位置不斷地變化,月亮的形狀也就隨著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就是月相。

陰曆每月初一這一天,月亮和太陽處在同一個方向,被太陽照亮的那一麵背著地球,所以天空中看不見月亮。這一天叫作新月,也叫朔日。過七八天以後,月亮的位置向東移了,同太陽形成了一個直角。這時的月亮受光的一麵側對著地球,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半圓形的月亮,叫作上弦月。上弦月在太陽一落山的時候就出現在正南的天空中,到了半夜的時候就落下去了。再過七八天就到了陰曆十五、十六,地球處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這時我們看到的正好是月亮受光的一麵,所以月亮就變成了圓圓的滿月了。由於太陽和月亮你升我落,遙遙相望,這天又叫作望日。過了望日,月亮的位置繼續向東移,七八天後就到了與太陽成270°角的位置,這時是陰曆二十三前後,我們又隻能看到月亮的半個受光麵,這次隻是方向變了。上弦月時,我們看到的是西半側,下弦月時我們看到的是東半側。下弦月得等到半夜的時候才從東方升起,當它剛剛走到正南天空時,太陽也快從東方升起來了。以後怎麼樣呢?月亮又慢慢轉到跟太陽同一方向上,朔日又到了。新的一個月也就開始了。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就是一個月,即29天或30天,月相變化的12個周期就是一年。這個特點就是不看日曆也會比較準確地判斷出今天是幾號。

那麼陰曆中為什麼把12個月定為一年呢?11個月或13個月為一年行不行?不行!

在一開始製定曆法時,人們就注意到12個朔望月同一個回歸年(35天)的時間最接近,我們可以一起算算看:

29.5×12=354,35-354=11,12個朔望月比一個回歸年少11天;如果用13個朔望月呢?29.5×13=383.5,383.5-35=18.5,13個朔望月比一個回歸年多18天半;而11個朔望月和一個回歸年就相差得更多了,所以陰曆就定12個朔望月為一年。我們已經知道,陰曆中規定每一個月的初一都要保證在朔日那一天,可是一個朔望月是29.5天,不能把一天分在兩個月裏,人們就把12個月分為六個大月,六個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來,既維持了平均每月29天半又使每個月的初一都在朔日這一天了。不過一個朔望月的真正長度是29.530天,如果用29.530×12=354.372天,它比一個陰曆年多出了0.372天。如果不把它計算在內,累計起來,過三年就多出一天,這就又出現了初一不能固定在朔日的情況,為了保持陰曆月與月相相符,聰明的古人就把這多出來的一天加在第三年末,並把這一年叫作閏年。12月本來是小月,加上這一天就變成30天了,每逢這一年時12月就多一天,所以平均每一年的長度是354天,閏年時就是355天了。

趣聞逸事

使用陰曆的少數民族

我們的祖先隻在很短的時期內使用過陰曆,但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陰曆卻被長期地使用著。比如回族,他們便用過一種叫作“回教曆”的陰曆。伊斯蘭教是在阿拉伯國家產生的一種宗教。它的創傳人是穆罕默德。阿拉伯民族在曆史上有一段時期非常強盛,大片的土地都曾經屬於他們的勢力範圍,因而他們的宗教和文化在廣大的地區傳播著,這些地方使用的曆法也大部分是回教徒帶去的回教曆。

回曆有兩種,一種是太陽曆,另一種是太陰曆。由於回教徒十分崇拜月亮,所以夜晚對於他們是非常神聖的。他們把太陽落下後當作一天的開始。新月也就是朔日作為一個月的開始。回教陰曆同其他陰曆一樣,一年的長度是354天,閏年的時候,在12月末加上一天,為355天。

回教曆的曆元(曆元就是記錄年代的起算點)元年1月1日這一天是古時的公元22年七月十六日,據說這個日子是穆罕默德從麥加遷移到麥地那·納比的日子,這一天正好是陰曆的朔日,所以定為回曆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