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陽曆的由來(1 / 1)

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它是人們根據太陽和地球之間運動的規律製定的曆法。地球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需要35.2422天,人們製定陽曆時,為了計算方便,把它的一年規定為35天。餘下的0.2422天,也就是5小時48分4秒,累計四年就近似一天(比一天略少)的時間,人們就把這將近一天的時間加在第四年裏,這叫作置閏法,那麼這一年就是3天了,這一年叫作陽曆的閏年。由此看來,陽曆年的長度是比較精確的。

最早的陽曆出自古代埃及,當時埃及的科學技術,特別是天文學相當發達。當時的埃及人能識別不少恒星,還知道一些恒星的運動周期。他們就運用這些已經掌握的天文知識來計算時間,分辨季節,指導生產。

埃及曆法中,把赤道附近的星分為3組,每組星從升起到降落整好10天,也就是一旬,所以叫旬星。當另一組星在黎明前恰好從地平線升起時,就標誌著新的一旬到來了。“旬”是埃及人計算月、季、年的依據和基礎。他們把十天叫作一旬,三旬定為一個月,每四個月為一季,三季合為一年。一年中的三季分別是:洪水季、冬季和夏季。冬季時播種,夏季時收獲。但是3旬才是30天,比一個回歸年的天數少5天多,季節和月份就不能在日曆上固定下來,於是他們便在年終加上5天,一年就是35天了。

陰曆和陽曆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都還存在著許多缺點。那麼,有沒有比它們更實用的曆法呢?有!現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就是一部比較完善、比較精確的陽曆。公曆也叫格裏曆。它是根據儒略曆改革而成的。原來古羅馬的曆法非常混亂,它製定的曆法既不像陰曆那樣根據月亮形狀變化,也不像陽曆那樣依照太陽運動的周期,給生活帶來了許多麻煩。公元前4年,羅馬當時的執政官儒略·愷撒采納了天文學家索西琴尼提出的建議,聘請了埃及天文學家,參照古埃及的曆法對古羅馬曆做了修改。改革後的曆法就叫作儒略曆。儒略曆一共使用了1200多年。儒略曆的一年平均長度是35.25天,比同歸年多出0.0078天,可別小看這點差異。從公元325年在古尼開伊的宗教會議上正式把儒略曆定為基督曆(這一年的春分點是3月21日)開始,到1582年(春分點在曆上是3月11日),這中間的1257年,時間的誤差累積整整10天,這就使日曆上的日期比實際日期提前了10天。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下令對儒略曆進行了修改,對置閏法又做了補充規定,並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這天定為格裏曆的10月15日,中間去掉了10天,使春分點又回到了3月21日。

從儒略·愷撒到格裏高利十三世進行了兩次改革,這以後羅馬曆才作為一部比較科學的曆法為世界各國先後使用。

我國是在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了清朝封建皇帝以後,從1912年開始使用的。

趣聞逸事

什麼叫作陰陽曆

陰陽曆就是既有陰曆的因素,也有陽曆的因素。我國幾千年來流傳使用的農曆就是一部比較完善的陰陽曆。製定陰陽曆的方法與陰曆差不多,卻比陰曆科學得多。它采用了陰曆中以月亮形狀變化為基礎的月,使一個月中的每一天都和月相變化相一致;同時又不僅僅固定以12個月為一年,而是利用增加閏月的方法使年的平均長度更接近一個回歸年。這樣,春、夏、秋、冬就與日曆上的季節一致了。

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天,12個朔望月是354.372天,比一個回歸年大約少11天。過三年一共少32到33天,用30天作為一個閏月,加在第三年中,這一年就有13個月。采用三年一閏後還剩下兩三天,這樣時間一長還會影響季節和日曆的協調。人們先後采用了五年兩閏、八年三閏的方法都不夠理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00年左右),我國勞動人民發現19個回歸年與235個朔望月非常接近,公曆19年是939.0天,農曆19年(228個朔望月加上七閏月)是939.9天,於是就采用了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兩種曆在19年中僅差0.09天(相當於2小時9分3秒),可以說相當精確。我國是最早使用這種置閏法的國家,比古希臘人早使用1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