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遠去的時標(1 / 1)

一般所說的“時間”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時刻”,是指連續流逝的時間的某一瞬間。另一個是“時間間隔”,是指兩個瞬間之間的間隔長度。換句話說,“時刻”是指某個事件何時發生。“時間間隔”是指某一事件持續多久。

例如,問:“馬拉鬆比賽什麼時間開始?”答:“上午11點。”這裏的“時間”二字指的是時刻的意思。問:“第一名跑完全程用了多長時間?”答:“2小時11分。”這裏的“時間”指的是起跑時刻與抵達終點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對於運動員的比賽,當然人們在這裏主要關心的是這個時間間隔(這表明運動員是否打破了紀錄),而比賽開始的時刻並不那麼重要。因為如果8點開始比賽,10點11分到達終點,成績是一樣的。

如果問:“21次列車什麼時間從北京發車?”“到達上海需要多長時間?”這兩處的“時間”也分別是指時刻和時間間隔這兩個不同的概念。顯然,這裏人們關心的是發車時刻和到達時刻,以免趕不上車誤事或錯過接送客人的機會。至於列車運行全程的時間間隔是25小時還是21小時,次要一些。“列車運行時刻表”這個名稱強調“時刻”二字是很合適的。而“作息時間表”如果稱為“作息時刻表”就不一定妥當,因為,人們除了關心何時吃飯、何時工作、何時休息這些“時刻”信息外,對於工作多久、午休時間多長,以及其他各項活動各占多長時間也很關心。

當然,隻要知道了起止時刻,各段時間間隔也就知道了。所以說,“時間間隔”與“時刻”是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聯係的。這就像一維坐標中“坐標點”與“線段長度”之間的關係一樣。計量時間間隔的長短,需要選取某個一定的時間間隔作單位,如秒或日。而描述時刻卻需要選取另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刻作起算點,測量這兩個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才能確定。

顯然,測定時刻是和測量時間間隔密切相關的。因為測量時間間隔等於求出兩個時刻之間有多少個時間單位,而測定時刻實際上就是求從起算時刻到待定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比如早上點這個時刻之所以叫作點,就是因為從這一天的起算時刻0點到這個時刻之間相隔了個小時。可見,測定時刻是從測量時間間隔出發,連續不斷地測量了時間間隔之後就可以確定的。當然,這需要一個連續不停地起作用的測量係統、一個公認的起算點和一個規定的計量單位。也就是說,需要一個時間參考坐標。

我們把時間參考坐標稱作時標,或叫作時間尺度。坐標原點稱作起始曆元。

時間的流逝是客觀存在的,但時間隻有一種,不存在不同種類的時間。但是對時間加以標度、進行描述和計量的方法卻是多種多樣的,存在很多種時標。這些時標盡管各有各的名稱,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用途,但它們之間仍然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

一般來說,一個時標是通過一個鍾或一組鍾的運轉來體現的。當你有機會去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參觀原子鍾房的時候,會發現在控製台的麵板上有三個精致的鍾麵,但是鍾麵的時刻並不一致,有兩個比較一致,相差20秒,另一個卻比它倆差了8個小時。不是說原子鍾可以幾萬年不差一秒嗎?怎麼差了這麼多呢?原來,這幾個鍾麵分別顯示的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保持的地方原子時TA(MM)和協調世界時UTC(NM)以及北京標準時間。

趣聞逸事

什麼是標準時

在19世紀中葉,歐美一些國家開始采用一種全國統一的時間。這種時間多以本國首都或重要商埠的子午線為標準。例如,英國采用格林尼治時間,法國采用巴黎時間,美國采用華盛頓時間,等等。這個辦法行於一國之內,尚無不便,但對於國家間的交往,仍會造成麻煩。19世紀後期,加拿大工程師弗萊明建議,在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間區域,實行統一的分區計時製度。該建議首先在美國和加拿大被采納試行,後為多數國家襲用。華盛頓會議正式作出決定,采納弗萊明建議,並把這種按時區計量的時間稱為“區時”或“標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