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的長河中,天文學和計時學是相伴發展的,可以說有了天文學,也就有了計時學,計時儀器和天文儀器一樣,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曆程逐漸精確化的。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原理是通過太陽的投影和方位計時,一般通稱太陽鍾。
太陽鍾橫跨人類曆史數千年,在使用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為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不僅可以計時,而且能求得標準時間,甚至可以校對現代的鍾表。
中國太陽鍾的曆史上,指極表或指極針的發現可上溯到公元前4世紀,而周漢之間的12時辰製是非常先進的,在公元前4世紀以前已成為一種不變的時製。
太陽鍾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
(1)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是一種構造簡單,直立於地上的杆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杆影,通過杆影移動規律、影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日。《尚書·堯典》一書中記述土圭始於堯帝時期,即公元前2357~前2258年(還有研究者認為,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確定一年為3天。到殷商時代(公元前1520~前1030年)測時已達到相當高的精度,其幹支記日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2)圭表
由於土圭的構造簡單,不易掌握,所以逐漸發展為圭表。史書中將圭表的創造追溯到公元世紀: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造八尺高的銅圭表,觀測圭上表影的長短,測定時間。195年,在一座江蘇儀征東漢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銅鑄圭表,說明圭表的創製和使用要早於記載數百年。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聳的觀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設置了圭表。明代在北京古觀象台建造圭表,清代曾重修並加以改進。古代圭表是用來判斷方向,測定季節,劃分四季和推算曆法,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日晷
日晷又稱晷儀,也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它與圭表的區別是:圭表根據日影的長短判別方向測定季節、全年日數和冬至、夏至的日子,推算曆法等;日晷的應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
所有日晷中,唐代的赤道式日晷計時最準確。其後經阿拉伯人或猶太人傳入西方,17世紀時赤道式日晷風行於歐洲,人們稱為“二分式日晷”。
明代的日晷相比圭表,已複雜多了,成為一種真正的儀器。明末之後,中西各種日晷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種類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喬林是18世紀著名的日晷製作家,其流派遠播廣東。
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趣聞逸事
郭守敬仿造計時器
郭守敬(1231—131)是中國元朝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
郭守敬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顯露出了科學才能。那時他得到了一幅《蓮花漏圖》。他對圖樣做了精細的研究,居然摸清了製作方法。
蓮花漏是一種計時器,是北宋科學家燕肅在古代漏壺的基礎上改進創製的。這器具由好幾個部分配製而成。上麵有幾個漏水的水壺。這幾個水壺的水麵高度配置得經常不變。水麵高度不變,往下漏水的速度也就保持均勻。水流速度保持均勻了,那就在一定時間內漏下的水量一定不變,不會忽多忽少。這樣,就可以從漏下的水量指示出時間來了。燕肅留下的《蓮花漏圖》,就畫著這樣的一整套器具。
配製這套器具的原理不很淺顯。燕肅所畫的圖,構造也不很簡單。僅僅依據一幅圖就想掌握蓮花漏的製造方法和原理,對一般成年學者來說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年紀才十餘歲的郭守敬居然把它弄得一清二楚,這就足以證明郭守敬確實是一個能夠刻苦鑽研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