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的民族精神源於文明悠久的曆史,為了切實有效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認真學習曆史,特別是長達170餘年的近現代史。而為了學好近現代史,又必須簡略回顧中華民族曾有過的光輝燦爛的古代史。我們偉大祖國屹立在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她擁有遼闊的疆土,壯麗的河山,富饒的資源。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方文化和科學技術,為推動人類的進步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一般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曆史的開端,而把1840年以前的曆史看作中國古代史,在1840年以前華夏民族曾擁有一段漫長悠久、引以自豪的輝煌曆史。第一節遼闊的國土和疆域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陸上領土麵積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此外我國還擁有三百多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我國東西距五千公裏,南北相隔達伍千伍百公裏。長達兩萬多公裏的陸上疆界上毗鄰著十二個國家,沿著一萬八千多公裏的大陸海岸線,與五個國家和地區隔海相望。由北至南,環繞大陸邊緣的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上密布著五千多個島嶼,台灣和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兩個海上堡壘,猶如一對眼睛,守衛著祖國的大門。我國的地形多種多樣,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相互交錯,十分明顯地呈網狀分布。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湘西山地,分別被陰山—燕山和秦嶺—大別山所分隔;西麵形成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麵形成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和渤海;長白山至武夷山一線以東延伸地帶,又被分隔為東海和南海;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雄踞西南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的最高一級;向北往東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雲南高原東坡,大部分為1000—2000米之間的高原,山地和盆地,屬於我國地形走勢的第二級;再往東則主要是丘陵和平原交錯地區,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屬我國地勢的第三級;由我國大陸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東延伸至海麵以下,便是我國的大陸架部分,這裏碧波萬頃,島嶼密布。多種多樣的地形,有利於我國工、礦、農、林、牧、副、漁等各行各業的綜合發展。

西高東低的地勢,又使得我國眾多的江河滾滾東流,一瀉千裏,成為溝通東西部的重要通道。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流,全長6300多公裏,為世界第三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全長5646公裏。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文化發祥地。我國地大物博,橫跨溫帶、亞熱帶、熱帶等三個氣候帶,四季比較分明。我國的領土麵積相當於一個歐洲,當黑龍江畔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時候,南方的海南島卻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夏日景象;當東海之濱的漁民揚帆出海的時刻,帕米爾高原的牧民還沉浸在甜蜜的睡夢之中。時差跨度大體現了我國領土的遼闊廣大。遼闊壯麗的錦繡河山,是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和衣食住行的物質基礎,是我們生活財富的源泉。從地質學的角度看,太古宙到新生代這30億年的時間裏,中國大地經曆了廣泛而劇烈的岩漿活動,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岩漿岩,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中國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部,東與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相連,南與印度板塊相接。由於受著幾種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影響,為蘊藏多樣性的礦產資源創造了良好的地質構造條件。據中國礦業網公布的信息表明,我國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168種,探明有一定數量的有153種,其構成包括三大類:1.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計有鐵礦、錳礦、鉻礦、礬礦、銅礦、鈦礦、鉛礦、鋅礦等54種;2.非金屬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分布廣泛。計有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等88種;3.我國的能源礦產擁有一定的儲量。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地熱等8種;煤的儲量位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比較豐富。此外還包括水氣礦產3種。在上述資源中,其中銦、鉬和稀土等屬於戰略金屬資源,主要用於平板顯示器、半導體數據傳輸、航天器製造等高技術領域,我國的儲量位居世界的前茅。當今世界的經濟科技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資源的競爭,特別是戰略金屬和能源資源的保有量,關係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和未來。我國擁有上述資源,特別是戰略資源,對於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民族振興有著不可估量重要意義(有必要在這裏指出,盡管我國總體上屬於資源大國,但由於擁有13億人口,人均資源又相對較少,從這個角度講,我國又是資源弱國,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資源和能源,厲行節約、杜絕浪費)。我國的優越的地質構造和地形地貌也派生出沃野千裏,山川縱橫,西部多高山峻嶺,東部多丘陵平原,湖沼盆地星羅棋布,這為眾多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據中國農博網提供的資料表明:我國是世界上動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生物的多樣性居全球第八位,在北半球居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