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在軍委擴大會議發表講話說:“毛主席、小平同誌十分關心一件大事,就是實現祖國統一。解決台灣問題,我們要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是一個重大政治原則問題”。2005年3月4日,胡錦濤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時,發表了對台工作,處理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第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第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第三、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第四、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在這四點方針政策指引下,我們有聲有色地開展了以下工作:1.在政治上對“台獨”勢力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不斷揭露陳水扁的醜陋本質。指出他推行台獨活動有綱領,有時間表,是中華民族的大敵,遏製台獨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大事。2.在經濟交往中,向台商宣傳民族大義,強調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發展兩岸經貿交流,明確歡迎台商來大陸投資,合法賺錢。但決不歡迎少數綠色“台商”,反對他們在大陸賺取高額利潤,返回後又支持陳水扁搞台獨。《人民日報》海外版公開發表文章,點名批評了與台獨勢力密切往來的台灣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震動了海峽兩岸,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增強了廣大台商的民族認同感,使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的政治前提,也是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所在。3.在法律上約束台獨。2005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宣布“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它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分裂國家法》把解決台灣問題的一係列方針政策上升到國家意誌的高度來體現,給台獨分子的腦袋套上了緊箍咒,在海峽兩岸和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4.在外交上遏製台獨。《反分裂國家法》製定以後,我國領導人分別會見菲律賓、湯加、瓦努阿圖、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越南等八個國家領導人,反複重申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在APEC會議期間,胡錦濤對美國總統布什說:“解決台灣問題,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台獨將破壞台海和平和亞太地區的穩定,期望美國能意識到這一點”,並促使美國政府公開表態說:“台獨勢力是埋沒在中美關係上的一顆地雷,他們若挑起台海戰爭,美國應不予保護”。美國政府官員鮑威爾、賴斯和阿米蒂奇等人均向陳水扁之流提出了嚴重警告。5.進一步加強與台灣社會各界和台灣同胞的聯係。2005年4月以來,中共中央和胡錦濤分別邀請台灣在野黨領導人連戰、宋楚瑜、鬱慕明等人訪問大陸。他們大陸之行被稱之為“世紀之旅”,“破冰之旅”,“搭橋之旅”和“民族之旅”。他們的訪問取得了如下成果,雙方均堅持同屬於一個中國,重申了“九二共識”;大陸向台灣展示了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成就,向全世界和台灣地區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風采;有力地支持了台灣反台獨力量。同時大陸在兩岸經貿方麵大開綠燈,向台灣贈送大熊貓,對台灣銷往大陸的水果實行零關稅,為進一步增進台灣同胞的同族同宗感作了大量工作。上述各方麵舉措的實施,使我黨取得了對台工作的主動權,沉重地打擊了陳水扁為代表的台獨勢力和民進黨的死硬分子。2008年3月在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中,陳水扁在一片咒罵聲中垮台,國民黨重新取得了執政地位。兩岸迅速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之間的黨際交流,加強了經貿聯係,推動了兩岸三通和民航包機直航的協商等。強調在適當時候對兩岸政治關係的深入發展進行正式談判。台灣形勢出現了有利於緩和的重大轉機。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促進中華民族實現統一,是中國走向繁榮昌盛的重大標誌。
我們堅信在“一國兩製”偉大構想下,在改革開放強勁步伐的推動下,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的統一大業一定能夠實現。這是任何人也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第六、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施改革開放的三十餘年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建設實踐相結合,邊實踐,邊總結,日益形成了係統完備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1997年9月,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做出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的決策;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確立了“三個代表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2007年10月,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承前啟後,體現了與時俱進和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展。它們是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所形成的階段性理論成果,三者合為一體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一最新成果突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突出圍繞發展生產力不斷改革完善生產關係,突出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突出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突出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全麵振興。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他在鄧小平、江澤民主政時期取得輝煌成就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思想。為什麼提出科學發展觀?主要是由於下述原因決定的:其一、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和動蕩期。到2003年,我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許多國家特別是拉美國家經驗證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這一水平,該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劇烈轉型階段。處於這樣一個階段將麵臨著兩種前途,如果牢牢地把握著發展機遇,妥善地處理各方麵的矛盾,經濟社會將會持續健康向前發展。否則就會因為工作舉措不當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胡錦濤多次提出要避免“拉美現象”在中國重演、慎重地製定國策和發展戰略,實現國家健康有序地發展;其二、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已嚴重地製約著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追趕型經濟發展戰略,平均每年均保持了9%以上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然而我們國家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成本、犧牲資源和環境的基礎上的。30年來,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大量地消耗著鋼材和建築材料,大量地占用了耕地,年耗煤超過10億噸,石油超過2億噸,據有關專家評估,從某種程度講,我國已接近資源枯竭的邊緣。我國是資源總量的大國,又是人均資源的弱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的1/2,如果不及時調整發展思路,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難以承受。針對這一情況,胡錦濤反複強調必須認真思考如何轉變增長經濟方式,實現符合國家實際的科學發展;其三、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承襲了東部經濟發展水平和沿海地緣優勢,實施了非均衡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總體上是成功的。但這一戰略也造成了地區之間、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以城鄉之間的關係為例,我國的經濟體製改革從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開始的,當時農村獲利不少,人心大悅。然而當改革重心向城市轉移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上世紀八十年代,城鄉之間的差距為1:1.8;90年代則上升為1:2.5;2003年更達到1:3.2。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福利待遇,農村人口基本享受不到。農民曾經為改革開放事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不能享受現代化成果。這是經濟發展的不公和社會發展的不公。反過來必將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
這些嚴峻問題的存在,促使黨和國家領導人認真思考有關“發展觀”的問題。胡錦濤多次指出:“必須以人為本,實現全社會全麵發展,也就是科學發展的問題”。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花了大量篇幅係統闡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加速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中,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黨的路線方針所以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就是因為我們緊緊扣住了發展這個主題,解決了有關國計民生的一係列重大難題。2.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一步完善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製度,高度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要注重理順分配關係,合理調整國民分配收入格局;精心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3.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所謂全麵,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所謂協調就是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麵相互協調,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協調。所謂可持續,就是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永續發展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認真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現代化建設的曆史經驗,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全局出發,圍繞中國“為什麼要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一係列重大問題,豐富和完善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主義理論的進一步升華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