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豬兄學會了汽笛叫,這個本領給它招來了麻煩。
我們那裏有座糖廠,中午要鳴一次汽笛,讓工人換班。我們隊下地幹活時,聽見這次汽笛響就收工回來。我的豬兄每天上午十點鍾總要跳到房上學汽笛,地裏的人聽見它叫就回來———這可比糖廠鳴笛早了一個半小時。坦白地說,這不能全怪豬兄,它畢竟不是鍋爐,叫起來和汽笛還有些區別,但老鄉們卻硬說聽不出來。領導上因此開了一個會,把它定成了破壞春耕的壞分子,要對它采取專政手段———會議的精神我已經知道了,但我不為它擔憂———因為假如專政是指繩索和殺豬刀的話,那是一點門都沒有的。以前的領導也不是沒試過,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沒用:豬兄跑起來像顆魚雷,能把狗撞出一丈開外。誰知這回是動了真格的:指導員帶了二十幾個人,手拿五四式手槍;副指導員帶了十幾人,手持看青的火槍,分兩路在豬場外的空地上兜捕它。這就使我陷入了內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該舞起兩把殺豬刀衝出去,和它並肩戰鬥。但我又覺得這樣做太過驚世駭俗———它畢竟是隻豬啊;還有一理由,我不敢對抗領導,我懷疑這才是問題之所在。總之,我在一邊看著。豬兄的鎮定使我佩服之極:它很冷靜地躲在手槍和火槍的連線之內,任憑人喊狗咬,不離那條線。這樣,拿手槍的人開火就會把拿火槍的打死,反之亦然;兩頭同時開火,兩頭都會被打死。至於它,因為目標小,多半沒事。就這樣連兜了幾個圈子,它找到了一個空子,一頭撞出去了;跑得瀟灑之極。以後我在甘蔗地裏還見過它一次,它長出了獠牙,還認識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這種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讚成它對心懷叵測的人保持距離。
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親自讀書
焦 加
早晨一上班,照例是先去打開水,這成了每日的功課。
有時路遇某主任某處長也去打水,少不得調侃一句:“親自打水?”於是就聽到一句戲謔的回答:“是呀,還得親自喝。”
喝水這類事,不能請“三T”公司幫忙。水喝到別人的肚子裏,解不了自個兒的渴。不過打水又當別論。細想想,人生在世,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事必須親自去做。
如吃飯喝水穿衣服睡覺,以及搞對象———實在忙不過來,也可以委托“三T”公司替你約會,但偶一為之可以,如果一而再、再而三,鬧不好就會雞飛蛋打,為人作嫁。
所謂“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也可以理解為“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你固然不必親自搬家,親自購物,親自帶孩子,親自上火車站購票,親自清洗抽油煙機,但你得親自把請人幫忙的錢掙回來。你的錢也可能是自來的,但再有錢的人,也不能事事都讓別人去做,你至少要照看好自己的錢袋(或者信用卡)。你不親自去領工資,請別人帶回來是可以的,但你還得親自從別人那兒接過來。否則,別人替你花掉,你必須親自去幹的事就更多了。
偶爾從報紙上讀到一篇短文,說時下校園裏“私下交易”日見其多。那些零花錢頗多的“大款孩兒”,請人代替大掃除,請人幫抄作業,甚至放了學還請同學替自己背書包,春遊時請人保管自己所帶的物品,一律付給相應的勞務費。孩子們都還小,模仿大人們的言行做出一些事來,本不該看成多麼大不了的問題。但孩子們分內的事是學習,是德智體全麵發展。倘不親自學習、親自鍛煉,也就不能親自增長知識、增強體質、培養道德品質和多方麵的能力,這就好比不親自喝水、親自吃飯、親自吸收營養。
早就聽說當代青少年中流行“軟骨病”,這病因之一也許就是不肯親自去做一些本該親自去做的事。書讀到別人腦子裏,書包交給別人去背,結果自己喪失了許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長期下去,不得“軟骨病”才怪。這種病聽起來沒“艾滋病”那麼嚇人,所以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其實這也是一種功能喪失綜合征,也許不是免疫功能的喪失,而是生存功能的喪失。
這種病可傳染、可繼承,孩子們的毛病當然是從大人那兒來的。不過有趣的是,大人們卻開始親自幹一些不肯讓孩子們去幹的事。據報道,廣東東莞的大批廠長、經理、個體老板等“大款”們,親自乘坐豪華車輛,到廣州軍區的軍營裏接受軍訓,花錢買苦吃。這些苦本來是不必他們親自吃的,他們寧願親自去吃,是因為嚴格的軍事生活和組織紀律,能培養他們的膽略、作風、修養、意誌等等,使他們成為具有全麵素質的“軍營男子漢”。親自吃苦就能親自提高素質,看來這個道理並不複雜。那麼,為什麼不把同樣的機會留給下一代呢?
據說,美國一些年輕人最喜歡的工作是當顧問。顧問這種職業似乎不必親自去幹這幹那,其實不然,一青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選擇顧問這一職業的部分原因是我知道人得親自經曆各種事情,而從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是大有裨益的。”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美國,人還得親自吃飯,但不一定要親自做飯。然而,不少美國人卻寧願回到廚房裏去,因為他們從親自做飯這件事中,獲得了快樂。美國還有不少有錢人喜歡自己動手修理東西,部分原因是他們擁有更多東西可以自己修理,不過主要的恐怕還是這給他們帶來了樂趣。
不親自讀書,就既不能親自長知識,也不能親自體會讀書的樂趣。如果把讀書放在與吃飯、穿衣同等重要的地位,那就最好不要讓別人代替。
(199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