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創業”的內涵非常豐富,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對創業的理解;二是對和諧的理解。所謂創業,針對微觀個體而言,就是個人、企業的發展,構成了和諧創業的微觀主體,包括城鄉國有、集體、個體等多種所有製的企業,也包括國外的、中外合作的經濟主體;針對區域的整體而言,就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部門、地區、產業的發展,如傳統的農村工業、城市新興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所謂和諧,指的是一個整體內部的關係既包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整體的各個階段保持了和諧的轉型,也包括作為經濟發展最終結果的諸多方麵實現了和諧的發展。

發展的含義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還包括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追求物質和精神滿足的經濟活動是影響社會、自然環境的主動因素,但是,社會和自然環境反作用於經濟活動。如果從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三個係統組成的發展過程及其結果來評價,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兩難衝突,如經濟發展與環境的衝突、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矛盾等。杭州市通過走和諧創業的發展道路,轉變政府職能,調整城鄉經濟結構,推動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社會轉型,較好地協調了經濟高速發展與社會發展、生態可持續的矛盾衝突,取得了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和諧創業的表現

1.經濟轉型的和諧

首先是城鄉經濟結構升級的和諧。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工業化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農村工業化的產業結構層次和技術水平較低,分散發展的格局也阻礙了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轉變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扭轉農村工業化對產業升級和城市化進程的負麵作用。杭州市在農村工業化開始發展的同時,城市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發展起步早,已經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支柱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並通過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輻射和產業轉移,帶動了農村工業化的升級,初步形成了都市工業化的框架。

其次是內源驅動與對外開放的和諧。杭州的經濟發展基本動力來自於本地區的民間市場主體,合理地配置了本地區的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是典型的通過內源力量和市場機製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對外貿易、外資引進和對外投資一直是內源型發展的弱項,但是自20世紀末期以來,杭州市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出口動力強勁,本地發達的民營經濟和完善的產業環境成為吸引外資的有利條件,“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成為新時期杭州對外開放的創新路徑,杭州也因此被多家國際機構列入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城市行列。

2.城市轉型的和諧

因為西湖和錢塘江,杭州聞名天下,也因為西湖和錢塘江,杭州的城市發展受到了很大的製約,向西發展與西湖保護區和西溪濕地衝突,向東向南發展受到錢塘江的阻隔。城市狹小,1996年行政區劃調整之前,杭州市區麵積僅為430平方公裏。隨著中心城區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城市產業發展受到城市空間的極大製約。1996年行政區劃調整,並入餘杭、蕭山的鄉鎮若幹,突破了錢塘江和西湖的發展製約,2001年撤蕭山、餘杭兩市設區,在下沙、臨平和蕭山建設三個副城區,與主城區相呼應,形成了“一主三副、雙心雙軸、六大組團、六條生態帶”的大都市框架,順利地實施了城市產業的擴散和轉移。

杭州市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豐富的知識資源,是從事知識型創業創新的理想所在。在大都市框架下,中心城市的產業向工業區擴散,杭州市的優勢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整合。杭州市政府領導班子提出“學在杭州、遊在杭州、生活在杭州,創業在杭州”的發展理念,對城市功能的空間布局做了較大的調整:西湖西進,使西湖成為杭州市民休閑的開放空間;建設大學城,重建文教區,使教育科技資源充實到產業區內;與傳統的西湖商業區相呼應,建設占地15.8平方公裏的錢江新城,構築的集行政辦公、文化體育娛樂、商業金融多種功能的中央商務區。

3.社會轉型的和諧

傳統鄉村社會是一個人口低流動、相對封閉的社會,杭州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傳統麵貌,正向一個人口高度流動和社會高度開放的都市化社會轉變,杭州形成了一個以城市為發展中心的開放區域。城市的成長伴隨著外地人口的不斷流入和流出,高流動性、高開放度的社會,同時麵臨的一個問題是多元化的社會成員如何達成社會共識,這不僅需要政府層麵上的製度性規則,在更多的領域,社會問題的解決還需要民間的自發組織。杭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了收入水平,政府加大了社會保障力度,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係。杭州市從社區工作著手,構建和諧杭州,創建高度開放性、寬容性的社區。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動力來自於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杭州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局部改善明顯,為杭州市民提供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環境。杭州的社會轉型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兼顧了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實現了社會的整體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