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府轉型的和諧

改革開放以來,杭州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政府和個體工商、企業形成了和諧的共處,市場看不見的手指揮市場經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銷售,政府看得見的手能為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排除幹擾因素。在農村工業化發展階段,政府沒有歧視限製農村工業化,依靠集體資產起步的鄉鎮企業擁有高度的經營自主權,經營機製靈活,適應了激烈的市場競爭。順應了微觀經濟主體民營化的要求,積極為民營化改製創造條件,國有、集體所有企業大規模順利地完成了民營化改製,政府全麵退出了微觀經濟領域。政府積極推動民營化,放手發展本地民營經濟,積極引進外地知名的民營企業,還從國外引進知名的跨國企業。

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把經濟增長看做是政府的第一要務,政府積極幹預和介入微觀經濟領域,模糊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政府的職能幹擾了市場主體的運行。在積極推動民營化後,政府目標從簡單的經濟增長轉變為全麵的發展,為公眾提供全麵的服務,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政府投入了大量資源改善治理環境汙染,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如保護西溪濕地、治理錢塘江流域汙染。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西湖水域,整治西湖風景區,向全社會開放,建設高校園區、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在社區管理中引入非政府組織,應用社會資源來管理社會,構建和諧社區。政府通過轉變職能,實現向公共型政府轉變,以適應知識性創新型社會的到來。

(二)和諧創業的進程

和諧創業是改革開放以來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成就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和諧創業不同的進程有不同的內涵。和諧創業進程由三個階段構成:經濟增長、發展轉型和發展創新,經濟增長為發展轉型奠定基礎,在轉型階段,才能順利地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轉型為創新奠定了基礎,通過創新才能實現全麵的和諧創業,實現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轉變。

第一個階段是增長,時間大致是在改革開放到鄧小平同誌南方重要講話之前,啟動了從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進程。和諧創業表現在傳統經濟的農村部門積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資本,成為工業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推動區域經濟迅速增長。農村的發展改變了城鄉二元經濟格局,農村部門和城市非國有部門,在社區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和利用市場機製,打破了城鄉經濟的阻隔,推動了區域經濟增長,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民營經濟。

第二個階段是轉型,時間大致是在1992年之後到90年代末期,農村工業化的迅速崛起並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城鄉經濟潛在的所有製和經營機製的問題日益暴露,在工業化中後期,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遭遇到了城市空間結構的製約,這一階段需要解決在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如農村工業化的轉型、產權製度的轉型、產業結構的轉型、城市空間的轉型等,轉型是這一階段的主題。這一階段中杭州市鄉鎮企業集體所有製率先改革,成功實現了所有製的轉型,國有企業進行民營化改製,占據了產業結構的中高端,經濟外向度開始提高,促進本地產業結構轉型。

第三個階段是在轉型基礎上實現創新發展,尤其是2001年大杭州格局形成之後,城市功能、產業升級、對外開放等諸多方麵呈現出開創性局麵。西湖西進、大學城建設等一係列城市空間的拓展標誌著城市功能的創新;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引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外資企業,對區域經濟形成互補的競爭性局麵,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轉型。政府主導了城市空間轉型,奠定了杭州向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現代製造業為主體的創新型城市轉變的基礎。大杭州以全新的都市麵貌融入長江三角洲,接軌全球經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