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講,杭州是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但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不同的製度和政策條件下,杭州的民營經濟發展並不是直接以個體私營、股份製等產權界定清晰的主體形式出現的。杭州的和諧創業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市場需求、技術進步、製度和政策等外部約束條件下,堅持市場化和產權改革的基本方向不變,城市和農村、集體和國有、內源和外向等,各種形式的民營經濟主體協調發展,互相競爭,推動工業化進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知識性創新型產業發展。
(一)農村工業化與民營化
1.農村工業化起步
杭州的工業化之所以能實現和諧的轉型,這與杭州農村工業化的初始條件有很大的關係。農村工業化起步階段,接受了城市工業的輻射,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利用相對靈活的經營機製,逐步替代了城市國有工業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杭州中心城市具備了相當的工業化基礎,不過在改革開放之初,真正使區域走上工業化道路的依舊是典型的農村工業化方式。杭州的農村工業化的初始條件比較優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接近中心城市,容易受到城市工業的輻射。農村工業化起步,需要完成原材料、生產設備、生產技術等基本要素的積累。杭州周邊的農村地區,利用地理接近的優勢,直接從國有工業係統中獲得了工業化的基本要素,啟動了依附城市工業的工業化。
(2)市場機製的滲透。農村經濟部門是在計劃體製之外的,市場機製尚未建立的情況下,獲取工業化的資源,如各種原材料和加工設備,隻有通過非正式的交換方式。農村企業為城市工業生產的配套產品,也必須以非正式的交換方式實現價值。盡管農村工業依附於國有工業,但是農村工業天然就是市場機製的產物。靈活的市場機製和市場適應能力,是農村工業區別於城市國有工業的一個顯著特點。
(3)政府的理性支持。農村工業要開展與城市國有工業的合作,無法缺少政府的支持。政府的作用在於降低農村企業非正式交易方式與既有體製的衝突,使創業主體具備與國有工業合作的資格,以集體經濟的名義創辦企業是農村企業家創業的普遍方式。但是,地方政府尊重企業的市場交易方式,企業擁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擺正了地區政府與企業的關係。由於政府采取了理性的姿態,杭州的農村企業主要立足於市場化,而不是政府資源,集體所有製、集體名義下的個體私營,都是地方政府合理的選擇,政府都加以一視同仁。
2.民營主體的工業化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開放後,農村經濟體製率先改革,工業化已經成為農村地區解決因為農業剩餘勞動力出路的迫切要求。計劃經濟體製下,杭州中心城市的規模有限,市域範圍內仍有大量勞動力剩餘需要解決出路,由城市工業帶動農村工業化,城市政府和外圍農村政府的態度是一致的。農村企業通過非正式的市場交易,如用一部分緊俏的農產品換取工業物資,從計劃經濟體係內獲得原材料。通過政府主導,加大與國有工業的合作,國有企業橫向轉移生產技術和設備,利用當地勞動力資源,縱向延伸城市工業的生產環節,通過設置分廠,接受國有企業的指導和技術援助。
基於杭州農村工業化的初始條件,盡管產權上以集體為主,鄉鎮以上政府都有強烈的動機推動本地區的工業化,農村工業化的本質完全不同於計劃經濟體製下的國有工業化。農村工業的資本積累、材料設備的獲取、產品的銷路,都是建立在市場機製上,本質上是市場化導向的工業化的新興力量,也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動力,民營主體的農村工業化成為區域工業化的主體。
改革開放之初,城市國有集體工業占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到1984年,農村工業化經過了快速發展後,已經降到了2/3,民營的農村工業化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發展能力,在相關行業形成了與城市國有集體工業的競爭態勢,並占據了有利的競爭位置,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城市工業。
在1984-1988年的5年中,城市國有集體工業的規模縮小了將近一半,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65%下降到39%。相反,民營化的農村工業規模擴大了1倍,1988年已經超過了城市工業的規。1984年以後,農村工業具備了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與城市工業形成了競爭性替代關係。而且,在農村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與村及村以下的工業總產值,兩者的規模大致相等。在農村,鄉及鄉以上工業一般都是集體所有製的,平均規模較大,政府的主導性相對更強;村及村以下政府掌握的資源少,主導性小,企業規模偏小,個人積累和私人經營的比重高。兩者發展速度、規模大致相當,表明杭州市農村工業化在依托城市工業起步後,民營化已經成為主流趨勢。
3.鄉鎮企業的民營化改製
鄉鎮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無論是集體所有製的典型蘇南模式還是個體私營為主體的溫州模式,鄉鎮企業都出現了一係列問題,鄉鎮企業改製成為當時農村工業化的主要問題。這一次鄉鎮企業的改製,在全國範圍內具有普遍性,與當時農村工業發展的宏觀環境發生曆史性轉折有關:一是改革開放10多年以來,市場供求的總體形勢發生了轉折,告別了嚴重的短缺,農村工業的產品填補了大部分市場空白,轉入了激烈的市場競爭階段,鄉鎮企業(主要是集體所有製)的經營機製明顯不適應,效益普遍下滑,增長缺乏動力。二是1992年以後,個體私營的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力,為鄉鎮企業改製提供了轉向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