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鄉鎮企業改製從90年代初就引起了省、市政府的關注,研究了多種改製形式,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文件,在全省推開了鄉鎮企業改製的工作,到90年代末期,鄉鎮企業改製基本完成。杭州的鄉鎮企業中集體所有製的比重比較高,在企業轉製階段,杭州的農村工業化依舊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推動全市的工業快速發展。比較全市工業總產值、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和鄉以下工業總產值的變動情況(嚴格來講,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包含了鄉辦工業產值,1995年以後統計口徑的調整,所以用鄉以下工業來代表鄉鎮企業)。1994年以後,三類工業產值的態勢出現了較大的分化,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緩慢,個別年份出現了負增長,而鄉以下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和全市工業總產值的增長趨勢高度吻合。這就說明在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鄉鎮企業轉製過程中,杭州的農村工業化保持較快的增長,鄉以下工業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市工業的增長速度,在1994年以後還拉開了差距,高出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至少20個百分點。
從以上的情況可以看出,杭州的鄉鎮企業改製起步早,穩步推進,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為鄉鎮企業改製贏得了更大的空間。杭州鄉鎮企業改製的成功,在宏觀環境上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優勢在於杭州的農村工業化從一開始就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給予了個體私營、集體經濟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是典型的以民為主的民營化農村工業化,因此,杭州的鄉鎮企業改製具有優越的微觀環境,使杭州市的民營經濟上了一個新台階。杭州市特有的市場環境,是鄉鎮企業民營化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民營化的農村工業化確立了市場機製,奠定了民營化改製的基礎環境。二是改製前政府公平對待個體私營經濟,與集體所有製企業在市場化的大方向下競爭、互補,無論是哪一方發展,都有利於地方政府。三是鄉鎮企業發展快速穩定,改製的主動性大大高於改製的被動壓力,因此改製的選擇空間充足,可以針對具體情況製定具體的對策。四是區域內發達的民營經濟和民間資本,保證了鄉鎮企業改製的民營化方向。民間資本和企業家資源豐富,集體資產的轉製就有更多的潛在競爭者,必須以市場競爭的方式來選擇民營化改製的主體,保證集體資產的效率最優的轉讓。
鄉鎮企業實現了民營化轉製,轉製轉得早,抓住了發展機遇,轉製轉得順,保持了發展的良好勢頭。第一,民營化的產權改革使鄉鎮企業的資產優化了配置,提高了增值能力。第二,民營化改製形成了清晰的產權,在企業規模擴張的同時,可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組建企業集團,民營企業可以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杭州的鄉鎮企業成功改製後,呈現規模化、集團化的快速發展態勢。
(二)混合型民營經濟
從農村工業化起步,本地民營經濟的總量規模和增長速度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不僅如此,民營經濟的發展大大改善了本地市場環境,有力地推動了國有企業的民營化改革,吸引區外、境外的民營企業到杭州創業,還為高新技術領域的民營經濟提供了市場。杭州的民營經濟發展,形成了多種所有製、內外資企業、傳統現代產業的和諧共存局麵。
1.國有企業漸進式民營化
杭州市的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區,其他市、縣也有一定規模的地方國有企業,主要以輕加工工業為主,也有一些機械設備製造工業,為本地的工業化提供了關鍵的加工設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得益於城鄉市場開放,國有企業經曆了一段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產品深受城鄉居民歡迎,國有企業生產了許多在國內市場知名度較高的名牌產品。城鄉工業品市場開放對輕加工產業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杭州的國有企業有著良好市場基礎,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拓展橫向聯係,通過向農村工業轉移生產設備和技術,有力地拓寬了市場麵。市場導向的機製,使杭州市國有企業具有民營企業的基本機製和能力,這是杭州市國有企業民營化的基本條件,對國有企業民營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功地實施了漸進的國有企業民營化。
(1)政改企。國有企業普遍的問題是政企不分,在計劃經濟體製內,國有企業隸屬於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按照計劃指令組成生產。20世紀80年代,杭州市區的國有企業分屬10多個政府部門,如商業局、二輕公司,甚至民政局和教委都有下屬的國有企業。為了參與市場競爭,國有企業的主管部門都有相當的積極性鼓勵、組織下屬企業參與市場活動。但是,根據市場需求導向來組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原有的行政體製向企業轉型。為了解決國有企業政企部分的痼疾,將政府部門主管企業的職能剝離,成立全係統的行業性總公司,來統一組織生產和銷售,拓展市場銷路,拓展橫向合作。
(2)兼並重組。政改企的措施無法改變國有資產的分散配置的格局,國有企業的資產由企業和上級總公司代理經營,委托人是政府,所以政改企隻能在局部的行業和局部的時間起到激勵作用。民營經濟的迅速壯大,在眾多行業領域(如服裝、食品、機械電子)構成了對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壓力,條塊分割的國有企業各自為政,客觀上要求打破行業係統分割的格局,國有資產兼並重組,整合優勢。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通過跨行業、跨地區、跨部門的兼並,組建國有企業大集團,發揮大企業的龍頭作用,引導中小企業加強合作。這一輪企業兼並、資產重組的改革措施大大精簡了管理組織,增強了市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激勵和約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