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為了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係。可由村委會牽頭,聯合婦聯、工會、學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黨政機關富餘人員、中小學退休教師以及青年誌願者,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係。觀察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成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早處理並告知他們的法定監護人,督促監護人對孩子進行教育、指導,定期督促外出務工家長經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定期免費舉辦各種形式的老年培訓班,把老人集中起來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承擔起教育孫輩們的職責。
對於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即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選擇好監護人,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要盡可能經常回家看望子女,關注子女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讓子女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係,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另外,父母應轉變用金錢彌補愧疚的心態,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之外,切忌過度的物質滿足。以免不僅沒能彌補孩子缺失的親情,反而為子女的越軌行為製造了溫床,提供了條件,使他們無法抵製外界的誘惑而走上歧途。
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於家庭、學校和政府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隻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應措施,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製,才能使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進而使外出務工人員更好地服務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三、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隨著經濟體製的不斷深化和轉型,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山區,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不斷增加,形成了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住紮山區從事農耕生產,這些留守兒童一方麵要受教育,另一方麵要承擔繁重的農事勞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成了社會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留守兒童的教育關係到農村和諧穩定。留守兒童由於遠離父母,家庭監護、管教模式的缺失,心理、生理的成長和教育都麵臨著許多問題。如果這些留守兒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關愛,這些兒童不僅不會有美好的未來,一旦他們成為問題兒童、問題少年,甚至問題公民,就會影響到農村的和諧穩定。
留守兒童的教育關係到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民工拋下孩子進城務工的根本原因在於貧困,他們為了解決生活,選擇將孩子留在家鄉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教育也就成為廣大農民工的憂慮,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生理成長、心理健康和生活狀況,將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生活。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歸宿,就會成為農村關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的教育關係到小康社會建設發展。留守兒童雖然是當前農村中的一個弱勢群體,但他們則是未來小康社會的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現今的留守兒童比重之大,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成長環境,有利於促進小康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關係到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教育的均衡發展,就是要使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的基礎教育資源能夠均衡配置,各級在社會教育和教學活動中,要為廣大留守兒童提供均等的受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因此,使留守兒童接受良好教育也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公平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內的延伸和體現,它包括受教育權利平等和受教育機會均等,能否給留守兒童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和同等優質服務的教育,不僅可以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教育的發展差距,而且關係到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
當前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令人擔憂。一是輟學率上升。雖然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但生活費的補助仍然很低,對於貧困學生來說,生活費是他們最大的支出,一旦沒有生活費,他們仍然麵臨著輟學的威脅。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等各種重要觀念的形成時期,雖然朝氣蓬勃,精力旺盛,但為了追求自由和自立,辦事莽撞,缺乏理性思考,熱情過高,理智不足。他們的心裏充滿著矛盾,形成不利於健康成長的心理障礙,導致輟學。二是安全隱患多。由於農村學校的布局調整,留守兒童上學路途相對來說比較遠,加之監護人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未成年人缺乏防範能力,學校又不可能麵麵俱到,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等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三是監護逆向化。本應是父母的監護權,由於他們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監護權便轉移到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戚身上。這些監護人由於年齡偏大、行動遲緩、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監護力度不夠等原因,不但不能為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相反卻需要留守兒童在洗衣、做飯、買藥、看病等方麵,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他們,實際上變成了逆向監護,給留守兒童增加了很大的負擔,也給學習帶來了極大的負麵影響。由於長期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感,導致他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滑坡。四是管理教育難。多數人通常隻求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而很少注意對孩子們的監管、約束和引導,加之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對學生的道德、品格、修養和人文精神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也易導致問題兒童的產生。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地方,大多為邊遠貧困山區,投入不足,設施落後,師資力量薄弱,除正常的教育教學外,難以對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管理。極易導致心理障礙、學習自覺性、上進心和自製力不足。
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保證他們的生理、心理全麵健康發展,除了父母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的交流溝通外,改革現行的教育、社會、學校管理製度等也是關鍵。本人通過深入的調查與思考,提出以下幾點對策,以供參考。
建立健全相應的學校管理製度。農村學校是留守兒童的教育環節中的關鍵一環,應當引起學校和教師的特別關注,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同時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一是建立健全規範的寄宿製度。除學習外,配備保育員,對生活進行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責任製,在課餘時間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二是建立留守兒童家庭情況、父母所在地、聯係方式、在家監護人情況等檔案。學校要全麵了解掌握他們的情況,便於形成學校、家長、在家監護人之間的聯動與溝通。
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合作機製。在對留守兒童的各種教育中,建立健全相關部門、學校和社會合作機製,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家庭、學校、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必須切實履行好各自的義務,確保留守兒童在成長、學習各個環節都得到良好教育,達到家庭、學校、社會都參與的管理局麵。
新管理模式和引入援助製度。把農村退休教師職工、幹部和有愛心、有能力的人們組織起來,成為代理媽媽、代理爸爸、寄宿製管理者,幫助解決外出家長的後顧之憂;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入法律援助製度,在留守兒童受到不法侵害時,得到法律保護和相應補償,使他們不受到虐待、遺棄、體罰等傷害,確保身心、心理健康成長。
加大管理和扶持力度。建議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經費支持,特別要向留守兒童比例較大的地方和學校傾斜,使農村學校有足夠的經濟力量來進行管理和教育,保障寄宿製學生必要的生活需求。要解決留守兒童跟隨務工父母進城讀書問題,就必須進行社會管理製度的變革,完善社會保障製度,消除城市學校對農民工子女的歧視性收費,改革戶籍管理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與務工地學生同樣的待遇。
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加大學校周邊的環境整治力度,有利於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鑒於留守兒童還屬於未成年人,對於黃色信息、暴力文化等缺乏是非辨別力與抵抗力。因此,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整頓、清理學校周邊的環境,取締那些不健康的黑網吧、遊戲廳等,減少精神汙染。
第三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村富餘勞動力越來越多,大批農村人口紛紛離開土地湧向城市,選擇了進城務工的生存發展道路。這種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打破了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教育問題是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問題,正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全國婦聯日前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可能性。但是,從總體上看,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長時間缺位,導致大量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親情嗬護與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監管,致使他們在學習、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麵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親情關懷缺失。家庭成員經常性缺位導致的親情關懷缺失,是留守兒童麵臨的最大無奈,也是留守兒童各種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據統計,有超過半數的農村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中,不能像其他兒童那樣擁有父母的嗬護,得到應有的親情關懷。這種長久的親情隔離導致很多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生疏,有些子女不願張口叫其父母,甚至有些還對父母充滿了怨恨。
心理問題驟增。由於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和父母相處交流的機會,很多留守兒童很少有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接觸較少或不願意接觸。他們常常表現出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悲觀消極、不善於表達等自閉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異、暴躁叛逆,有的憂鬱焦慮、自暴自棄等。長此以往,這些兒童很難樹立正常的自我價值觀,嚴重的甚至有輕生傾向。
學習興趣減低。由於家庭監管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的疏忽,多數留守兒童學習較為困難。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有的經常課堂違紀,有的撒謊逃學,有的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對於學校和學習的興趣大大降低,甚至個別留守兒童對學校和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下滑較為明顯,輟學現象比較嚴重。
道德意識淡薄。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在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上也難以得到父母的引導和幫助,缺乏道德養成教育和紀律約束,容易偏離主流的道德價值觀。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偏差,養成了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好逸惡勞、亂花錢、擺闊氣等陋習,還有的甚至染上吸煙、酗酒、打架、鬥毆等不良嗜好,違法違紀現象較多,有些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安全問題頻出。部分留守兒童因年齡太小,父母又不在身邊,缺乏約束和監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兒童患病得不到及時醫治,由溺水、觸電、鬥毆等引起的意外傷亡事件也屢屢出現。同時,留守兒童還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標,特別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風險更大。近年來,留守兒童被拐賣、拐騙、猥褻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社會轉型的產物和結果,是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帶來的問題,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和農村基礎教育的現存問題交織在一起,既有製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學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研究。
社會因素。政策性壁壘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因素。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城鄉二元製結構是影響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規模流動的最大障礙,也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政策性壁壘。由城鄉二元製結構而衍生的城鄉隔離的戶籍製度,不僅人為形成了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界限,也加劇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分化。這種現階段難以跨越的城鄉鴻溝和羈絆,很大程度上限製了人員的自由流動和發展,也對城鄉教育產生著重大影響,由此產生的中考、高考戶籍地考試製度等一係列限製性政策,使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子女不得不在戶籍地學習生活。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相應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門沒有建立外出務工家庭的專門資料,也沒有對農村留守兒童做過任何詳細統計,更沒有明確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政策,導致了目前個別地方政府的教育責任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