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概述
留守兒童的存在使得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承擔原有的引導和促進兒童社會化任務的同時,還擔負了其他方麵的社會職責:培養留守兒童豁達開朗的性格習慣、良好樂觀的生活態度、勤奮進取的學習精神和感恩善德的行為傾向等等。教師作為兒童心目中父母權威形象的替代者,應該成為兒童生活環境中唯一的“重要他人”,這就進一步加重了教師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責任,直接導致了教師在這方麵的社會職責的擴展,必然為教師在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轉換和角色扮演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適應“留守兒童”的需要,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除了應承擔教育、教學工作之外,特別要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監護、撫養職責,使教師成為教書育人、監護育人、撫養育人的複合型教師和父母型教師,教師要把留守兒童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嗬護,在思想道德、生活、行為習慣上對留守孩子像父母一般監護撫養。教師對留守兒童給予情感撫養。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其父母長期不在家中,缺少家庭的關愛,教師和同學要適時地多關心他們,以師生之愛和同學之情彌補其愛和母愛的不足,填補其情感空白。如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溝通,防止產生逆反心理,幫助他們學會調控情緒,在實踐中磨礪意誌等,使教師與留守兒童之間像親人一樣和諧。
第二節留守兒童教育中教師的責任
一、愛的責任
留守兒童,尤其是那些父母雙雙在外的留守兒童,老師的愛是撫慰他們最好的良藥,是矯治留守兒童性格孤僻、情緒緊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這裏,對留守兒童的愛已經升華為一種必須的責任。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必須用愛心去了解每一位留守兒童的獨特心理,必須用愛心去包涵、尊重有過錯的學生,必須用愛心去幫助學有困難的留守兒童,必須用愛心去讚賞每一位取得成績的留守兒童,用愛心去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促進每個留守兒童健康和諧的發展。
在教育實踐中,對留守兒童的愛心教育必須體現在:
(1)特別的愛應當給予那些心理特別需要安慰的留守兒童。對一些因生活和心理的雙重壓力而成為性格內向、自怨自艾、少言寡語、心理失衡的留守兒童,要傾注特別的愛。對這些孩子要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通過電話、網絡搭建孩子與父母溝通的橋梁,逐漸取得他們心理上的信賴,盡可能消除他們內心那種因親情的缺失而產生的困惑與孤獨。
(2)平等地關愛、尊重、信任每一位留守兒童。盡管大多數留守兒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老師對他們的愛是沒有選擇的,學習好的也愛,學習一般的也愛,學習差的也愛,活潑的也愛,文靜踏實的也愛,內向拘謹的也愛。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是平等的,老師不要盛氣淩人,學生也不必低聲下氣。教師在日常言行中一定要注意維護兒童的自尊,要強調他們做得好的方麵,不要過分誇大他們的錯誤。對犯了錯誤而又有悔改表現的兒童,更需要信任、尊重,要有足夠的耐心,切忌諷刺挖苦。對留守兒童身上的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
二、教育的責任
教育問題是留守兒童問題中的核心問題,留守兒童的問題的解決,關鍵是要靠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能隻停留在文化課和學習成績的關心幫助上,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教育、道德法製教育甚至勵誌教育、自信心培養等都是留守兒童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在學習上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遠大的理想;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找學生談話,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及需求,身體力行的給予他們心理安慰,鼓勵他們樂觀向上,積極麵對困難;在安全上,要時刻提醒涉及人身安全和人身傷害方麵的安全常識,養成潔身自好的行為習慣,對於留守女孩,老師還要特別強調性安全教育及防範意識;在生活上,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道德上,要對他們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所有這些教育並不是刻意的,而應當成為一種融入日常生活及教學活動中“潤物細無聲”的責任與規範。